魏俊民 蔡 睿
(1.寶雞文理學院體育系,陜西寶雞721007;2.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61)
隨著世界經濟水平的穩步增長,在場地設施、營養供給和訓練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漸縮小和消失,人種對競技能力的決定性作用就體現更為突出。李力研[1]認為,體育是惟一檢驗人類最原始、最基礎生物能力的文化形式,體育運動是最典型的人種 “天賦”比賽。以奧運會為例,奧運會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盛會,從而又是種族能力的極限競爭,人種不同,能力有異,成績自然有別。根據我國現有的人種類型和體質特點,結合不同項群所需要的主導競技能力,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材。
中華民族屬于黃帝的后代,但自史記記載以來,中華民族經過了3次大的遷移,使我國的人種發生了大的變化,李濟[2]在人種學測量的基礎上將我國的人種分為:黃帝的后代、通古斯族、藏—緬語族群、孟—高棉語族群、撣族族群、匈奴族、蒙古族、“侏儒”族8大人種,在身體形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本研究將根據各省份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運動員人數,描述該項群在全國的區域分布。依據普通人群的體質中耐力指標區域分布特點,確定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所選材的區域,為運動員選材提供依據和參考。另外,根據現有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運動員選材的實際分布,比較二者的異同。
以2006年在國家體育總局注冊的田徑運動中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運動員的注冊單位為對象,統計了1 500 m、3 000 m、3 000 m障礙、5 000 m、5 000 m競走、10 000 m、10 000 m競走、20 kg競走、50 kg競走、馬拉松等項目在各省份的分布;以2005年國家國民體質監測的成年組 (20~59)15,1 656名受試者為對象,計算反映耐力素質的肺活量和臺階試驗的評分。

表1 各省份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運動員的人數
利用文獻資料法,查閱與運動員區域分布和國民體質區域分布的相關研究,采用數理統計法,統計各省份在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運動員人數和各省份耐力素質的評價分數,求二者的相關分析。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運動員注冊的有關要求,2006實施新運動員進行新注冊和老隊員進行確認注冊[3],也就是說,2006年注冊的運動員包括了現役的所有運動員。再將2006年在國家體育總局注冊的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1 122名運動員的注冊單位進行統計,計算各省份耐力性運動員的人數 (表1)。對于注冊單位是各體育院校 (18人)、解放軍 (19人)、火車頭體育協會 (18人)、北京遠中田徑俱樂部 (22人)的,將不參與計算。
利用EXCEL2000地圖軟件,對各省份的運動員人數根據各區間擁有等量數據項分為5個區 (表1、圖1),人數為55~230為1區,人數最多,在地圖中的顏色最深;人數為38~55為2區,顏色次之;人數為22~38為3區,顏色深淺中等;人數為10~22為4區,顏色較淺;人數為0-10為5區,顏色最淺。根據顏色的深淺,表示5個區的人數多少。
從圖1和表1來看,耐力性項群主要分布在1區,占總人數的49.73%。在耐力性項群分布人數較多的1、2區省份中,除云南之外,主要分布在北方,而且相互接壤,區域分布明顯。從運動成績來看,耐力性項群好的省份有遼寧、山東、河南、江蘇、內蒙古等省份[4,5]。

圖1 各省份耐力性項目人數的區域分布
在國民體質檢測指標中,體現耐力素質的有臺階試驗和肺活量。根據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評定標準[6],先將2005年國民體質監測中的臺階試驗和肺活量指標分別采用5分制給予評分,再將每個個體的該兩項指標分值相加,即為該個體的耐力素質總分,即可求得各省的耐力素質均值。并按耐力素質均值的大小以Q型聚類,將全國范圍內的 耐力素質分為5個區 (表2)。

表2 各省份耐力素質評價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各省份的耐力素質的區域分布性,利用EXCEL2000地圖軟件,將各省份的耐力素質5個區制作成地圖 (圖2)。顏色越深,則耐力素質越高。分值在6.96~6.46為1區,有2個省份,分值最高,在地圖中的顏色最深;分值在5.96~6.46為2區,有15個省份,分值較高,在地圖中的顏色較深;分值在5.46~5.96為3區,有11個省份,分值中等,在地圖中的顏色深淺適中;分值在4.96~5.46為4區,有1個省份,分值較低,在地圖中的顏色較淺;分值在4.46~4.96為5區,有2個省份,分值最低,在地圖中的顏色最淺。也是是說根據顏色的深淺,表示5個區的分值大小。

圖2 各省份耐力素質的區域分布
從表2和圖2可以看出,我國國民體質耐力素質的區域分布情況如下:耐力素質較高區域為1區山東、江蘇兩省,較低的是4、5區的海南、新疆和西藏地區。最高的山東耐力素質均值為6.9526,最低的西藏為4.4614,二者相差2.4912,區域差異很大。這就要求進行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選材時,在考慮形態、技能和其它素質的同時,結合國民體質耐力素質的區域分布進行科學選材,做到節約的最大化。也就是說,在進行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選材時,最好在耐力素質分布的1、2區中選取。
將各省份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注冊的人數與各省份體質耐力評價指數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P<0.01,相關系數r=0.545,說明二者相關具有高度顯著性,呈中度相關。也就是說,我國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區域分布與我國國民體質耐力素質的區域分布有很大的相關,但目前二者僅僅相關程度為中等。這就要求我們調整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選材方向,根據國民體質耐力素質特點,進行該項群的選材,使二者趨于一致,達到高度相關。
從表1、表2和圖1、圖2可知,目前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運動員的人數與各國民體質耐力評價指數不一致的省份主要是云南。云南的耐力性項群人數為65人,排名第3,在該區域分布中屬于1區,而國民體質耐力素質評價指數為5.8864,排名第20,在該區域分布中屬于3區。對于云南的耐力性項群,特別是競走和馬拉松,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7]。而且云南地處亞熱帶高原地區,四季如春,從訓練學的角度看,很適于進行耐力性訓練,我國在云南也建立了很多訓練基地。這些都說明云南適于進行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訓練。但從云南普通人群的體質耐力素質來看,處于全國中下等位置。形成該現象的解釋只能是,云南普通人群的耐力素質一般,但因為云南適于進行耐力訓練,訓練成績提高幅度較大。對于開始運動成績相同或略低于其它省份的少年運動員,成績提高比例要高些。從一般的理論分析,高原地帶的人群,耐力素質應該高些,但從該研究結果來看,我國高原地帶的青海、云南、貴州、西藏、新疆,普通人群耐力素質評價指數都處在較低水平。關北光[8]研究表明,肺活量的測試有隨海拔上升而下降的趨勢。馬小明[9]對高原地區大學生身體素質現狀分析研究表明,1500 m成績明顯低于全國水平。蔡睿[10]在對全國國民體質的測試結果研究表明,云南的體質水平最低,其次是新疆,貴州、青海、西藏也分處在22、20、16名。這些都說明在對高原人進行的肺活量、1500 m和體質的測試數據要小于平原人的測試數據。但是否可以斷定高原人的耐力素質要低于平原人?
生理學研究表明[11],人在高原上的運動能力下降。這種下降的臨界高度大約在海拔1200 m的高度上,從事2 min以上的有大肌肉群參加的劇烈運動時,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Shephard(1973)等的研究報道,2 300 m高度比賽,1 500 m跑成績下降3%,5 000 m和10 000 m跑下降8%。而這些研究都是在高原地區當地進行的測試,在測試中本身就受到高原氣候的影響。因此,對于在不同海拔進行測試得來的耐力指標是不能直接進行比較的,應該根據不同海拔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在本研究中,地處高原地區的青海、云南、貴州、西藏、新疆等省份的耐力性評價指標,不能肯定該地區普通人群的耐力相對其它省份的高低。
而且,由于長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高原人有著心肺功能較強的先天遺傳因素,而耐力性項目,是靠高水平的心肺功能創造出來的,所以高原人有著參加耐力性項目的潛在優勢[12]。研究表明,世居高原人比世居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質;世居高原人可以適應更高的海拔高度[13]。此外,人們通過研究發現,世居和久居高原人之所以能提高耐力素質,就是因為在低壓缺氧的特定環境下進行生存,可以使機體紅細胞的壓積[14]、肌紅蛋白的重量[15]、血紅蛋白的含量、以及促紅細胞生長素[16]等生理指標提高。尤其是機體血乳酸達到平原訓練所不能達到的水平,以致心血管功能得到改善,有氧耐力提高,從而使運動員下平原后在高原效應期間競技能力獲得提高。所以,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選材的區域應該在1、2區中的省份和高原地帶的省份。
本研究根據各省份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運動員人數,描述了該項群在全國的區域分布,再依據普通人群的體質中耐力指標區域分布特點,確定了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所選材的區域,即在進行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選材時,最好在耐力素質分布的1、2區中選取。但由于海拔高度與測量值之間的關系,以及以前高原省份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運動成績,可將普通人群的體質中耐力素質分布的前兩個區與高原省份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的運動成績結合進行選材。
[1]李力研.人類種族與體育運動 [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6):3~ 8
[2]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李濟卷 [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競技體育司.關于2006年度注冊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 [EB/OL].(2005-11-22) [2007-1-31].http://www.sport.gov.cn/xsdw/lanmuall-l.php
[4]何秋華,唐新發.九運會田徑金牌地域分布特征與項目發展趨勢研究 [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5):74~76
[5]張在寧,李雷.論我國田徑運動項目的分布格局與發展態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5):57~60
[6]國家體育總局.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 (成年人部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56~67
[7]嚴德智.從各省市近幾屆全運會成績看中國田徑項目的地域分布特征 [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1):67~71
[8]關北光.四川省不同海拔六市 (州)成年人體質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518~1519
[9]馬小明.高原地區大學生身體素質現狀分析[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29(3):123~124
[10]《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研究報告》課題組.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研究報告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94~95
[11]王步標,等.人體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18
[12]韓佐生,陳耕,舒有謨,等.對世居和久居高原人——高原訓練特點的探討 [J].田徑,1995,(6):25~28
[13]張薇,等.關于自然地理環境與高原訓練的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4,40(1):87~90
[14]葛淼.中國中年男性紅細胞壓積參考值與海拔高度的關系[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1999,15(1):95
[15]馮連世.高原訓練及其研究現狀 [J].體育科學,1999,19(6):66~ 71
[16]M airbaurl H,et al.Unchanged in vivo p50 at high altitude despite decreased red cell and elevated 2,3-DPC[J].J App2 Physiol,1990,(68):129~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