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榮 齊立斌 雷軍蓉
(1.湖南農業大學體育藝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28;2.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長沙410012)
人們通常會把大型賽事界定為那些競技項目多、參賽人員多、觀眾人數多、比賽周期長、綜合性強、社會影響大的運動會。如國際上的奧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區域性的亞運會、東亞運動會;我國的全運會、城運會、農運會等等都是這一類型的運動會。以奧運會為例,4年一度的奧運會不僅僅是一場大型賽事,而更是一個全球性的盛事、一種超越體育本身的文化運動。北京奧運會共設28個大項302個小項,參賽代表團204個,參賽人數10 882人,注冊的記者人數21 600人,北京奧運共有約170萬名志愿者,包括10萬賽會志愿者、40萬城市志愿者、100萬社會志愿者加上20萬名拉拉隊志愿者,保安人員和服務人員達11萬多人,此外,還有上百萬的旅游觀光者[1]。本文涉及的大型賽事的概念和內容主要側重于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城運會及農運會等類型的大型的、綜合性的運動會。因為,這種類型的運動會對體育設施的要求更高、更多,建設風險就更大。
目前,各國學者都傾向于把體育設施列為城市公共設施范疇。英國的規劃學家克萊爾 (Robert Krier)認為:“城市公共設施是指城市內開放的用于室外活動的、人們可以感知的設施,它具有幾何特征和美學質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內部使用的空間”[2]。按照使用功能,城市公共設施可分為若干大類,體育設施就是其中一個大類。作為城市公共設施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設施建設,關系到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并涉及到市民的切身利益。特別是大型體育設施建設,需要規劃、投資、建設以及管理等諸多問題,勢必會使體育設施建設存在風險問題。這些風險問題的規避與防范,應在城市體育設施建設之初就納入城市建設的風險體系,并制定出相應的防范機制,以解決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
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所面臨的規劃設計、經濟、社會、生態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解決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建設風險,其中規劃設計是最為重要的環節。
體育設施建設的規劃設計風險指由項目的規劃定位、指標和方案等規劃設計因素的設置不當所導致的風險,可以分為戰略決策和運作實施這兩個階段。建設戰略決策階段的規劃設計風險指由項目戰略定位問題帶來的風險。主要包含:建設項目功能定位、市場定位、規模、級別、區位、綜合性等(見圖1)。國家體育場 “鳥巢”設計的原則就是將“鳥巢”的功能定位與周圍地區日后定位乃至整個城市的中長遠發展規劃結合起來考慮。根據已確定的規劃方案,“鳥巢”所在的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賽后將成為一個集體育競賽、會議展覽、文化娛樂、商務和休閑購物于一體的市民公共活動中心。作為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將成為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在相當長時期內,也將成為參觀旅游的熱點地區。同時,“鳥巢”在設計建設中,還在場地和空間的多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以提高場館利用效率,除能夠承擔開幕、閉幕和體育比賽外,還將滿足健身、商務、展覽、演出等多種需求,為成功實施 “后奧運市場開發”奠定堅實基礎[3]。再看看濟南奧體中心的功能定位與市場定位:成功的舉辦了十一運會的濟南奧體中心體育場在最初的設計與建設中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把濟南奧體中心體育場建成為國內先進的奧體中心,滿足第11屆全國運動會和世界單項比賽的要求[4]。充分考慮賽后運營的靈活性,以及舉辦大型文藝演出、各種展覽、商業服務等功能,成為文化活動、群眾健身及休閑娛樂的基地;同時,通過場館建設及賽后運營,實現體育產業化。使它成為濟南市的標志性建筑,以及東部燕山新區內的商業娛樂綜合體,發揮和展示奧體中心多功能、綜合性作用。
再看國家體育館的規劃設計,考慮最多的就是建設過程中的資源利用問題和賽后使用問題。屋頂采用國內比較罕見的九層復合結構,由水泥板、玻璃棉、防水層、吸隔聲材料組成,并在最外層噴涂吸音材料,最大限度地減少屋外噪音的影響。場館4周的玻璃幕墻采用中空Low-E玻璃和金屬板組合的形式,全部采用雙層玻璃。兩層玻璃間的空隙充有氬氣,既起到了良好的保溫隔熱作用,也有效地降低了噪音影響。場館內的空調和制冷設備也進行了專門的消聲減噪設計,奧運村的道路是用首鋼堆積的廢鋼渣鋪墊而成,做到了廢物合理利用[5]。

圖1 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的規劃風險
體育設施建設所關注的經濟風險主要指由于項目投人產出等內部因素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外部因素的變動對項目本身和城市發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成本增加等的風險,包括市場供求風險、投融資風險、地價風險等:第一,市場供求風險。只有進行充分的市場研究與需求預測,才能做出最佳決策[6]。當前,我國一般小城市體育場館建設都是根據城市潛在的市場需求而進行場館規模的設計,如第5屆農運會舉辦地江西宜春是一個小型城市,建設擁有5 000~7 000座的體育館完全可以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的需求,如因舉辦農運會場館建設過大不但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也為日后的管理和維護帶來一定難題。第二,投融資風險。大型賽事新建體育場館設施建筑規模比較大、造價比較高 (見表1),就涉及到大量的投資,投資規模越大,風險就越高。劉淇主編的 《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指出奧運總投入將達2 800億元人民幣,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1 800億元:900億元用于修建地鐵、輕軌、高速公路、機場等;450億元用于環境治理;300億元用于信息化建設;其余150億元將用于水電氣熱等生活設施的建設和改造[7]。由于地方政府財政有限,大多數體育設施建設主要靠經營土地的收益及將收益預期和政府信用相結合獲得銀行的貸款來進行,這一做法容易造成投資過度并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和財政風險。應當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地方政府信用體系,并通過健全的市場規則來規范各類投融資行為。

表1 我國部分體育場館設施造價
第三,地價風險。體育設施建設一般都是在城市新區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拆遷騰地問題,拆遷賠償過高就會造成建設的地價風險。福建莆田這個只為地級市體育館建設工程來看,這項工程作為2010年第14屆福建省運會的基礎性工程,拆遷59畝地物拆遷賠償款就有240余萬元[8]。第四,交通風險。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時,體育設施要容納數量可觀的運動員、教練員、代表團官員、工作人員、新聞記者、國內外嘉賓以及大量的觀眾。大量人流、車流都要在同一時間內集中地通過城市道路系統進行集散。因此,對城市道路交通的壓力是很大的。改善現有的城市道路交通,構建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無疑是成功舉辦大型運動會的必要前提。然而大量的用于交通系統的建設會涉及到建設投資及社會方面的風險。為了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根據 《北京奧運行動規劃》中的交通建設和管理專項規劃,北京將新建8條軌道線路,共計154.5 km,到2008年,北京市區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里程可達到249.5 km,加上一批新建的市郊客運線,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將超過300 km,初步形成軌道交通網絡,預計完成年客運量約18~22億人次。此外,還要改造地鐵一號線及二號線,完善導向標志,建設自動售檢票系統,逐步進行車輛更新。同時,公共汽車的運送能力將達到45億人次/年,運營車輛達到18 000部,公交線路將達到650余條,線網密度達到2.16 km/平方公里。北京城市交通設施建設涉及大量的資金投資及交通規劃涉及中的各個群體關系的處理問題 (諸如交通拆遷工作中利益群體關系處理問題)。
大型賽事體育設施中的社會風險主要指對項目產生影響的社會性因素及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外部社會效應所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第一,價值觀風險。政府、建設商、相關居民、非利群體等各自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城市建設的功能、規模、進度和建設強度等,但很可能會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見表2)。
第二,政策風險。建設政策往往難以預見,頻繁的政策調整將給建設帶來巨大損失[9]。1986年,國家體委和建設部頒布了 《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定》,對大中小城市的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作了明確規定。在2003年出版的由國家建設部編制的 《體育建筑設計規范 JGJ 31-2003》中,對10萬至100萬以上人口的各級城市體育設施用地面積做了明確和詳細的規定[10]。以2003年7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建設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為標志的國家對各類建設區的清理整頓,宏觀層面上無疑是對土地資源侵占和浪費的有效打擊,但對地方政府來說將直接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并有可能導致政府信用危機。
第三,政治風險。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所引發的社會力量的沖突與對抗給城市建設主管領導帶來了政治壓力,城市建設主管部門也往往處于突破政策界限以執行領導意圖與堅持法定規劃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這種難以協調的兩難境地;如何妥善出來好社會力量的沖突問題是政府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11]。諸如河南南陽籌辦第7屆全國農運會建設體育場館的拆遷糾紛,就存在巨大的社會風險。
第四,社會關系風險。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尤其是舊城改造項目常常伴隨著各種利益相關群體間的激烈沖突。拿北京奧運會來說,要進行大規模的體育設施建設,期間就會存在著舊項目改造派與新項目投資派的之間的博弈,博弈的實質是投資與收益之間的利益分析。第五,人文風險。現代競技體育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是金牌,而是人文關懷和人的全面發展。體育場館的建設不僅體現深厚的人文底蘊,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 。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場館海珠體育中心還將設置無障礙設施,包括殘疾人專用通道、專用扶手和專用衛生間等,輪椅從行人道上能無障礙地到達公共建筑的任何房間,無障礙地到達建筑的首層電梯間或樓梯間。建筑物入口或地下停車庫電梯間附近設置殘疾人停車位。對于上述種種社會風險,可以借助美國社會學家羅斯 (Edward AlsworthRoss)所提出的社會控制概念,通過外在強制和內在認同兩個主要機制,實現對各利益主體的行為約束,推進各利益主體相互合作來解決[12]。
在我國當前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背景下,由于發展理念的偏差和錯位,體育設施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人工干預越來越強,并且已經成為影響城市生態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城市建設中的生態風險主要指由于建設的功能布局、建設強度、環境保護措施等方面的問題所導致的對項目內部及周邊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等所帶來的各種潛在威脅[13]。按項目生態風險后果的性質差異,可分為污染型風險和非污染型風險兩種:一是污染型風險指可能污染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風險,這類風險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隨時感知到的。二是非污染型風險,指雖然不產生直接的污染物,卻可能威脅城市整體生態環境、影響城市長遠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的建設風險,往往具有長期性、潛在性和累積性,因此常常為人們所忽視。最顯著的就是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和人口集聚帶來的城市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隔絕以及城市熱島效應等。基于對現有生態風險的考慮和未來潛在風險的擔憂,許多體育場館設計與建設都采用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廣州亞運會主體育場設計應用了許多環保理念,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場館頂部及周邊鋪設了雨洪利用系統,對雨水進行收集和處理,獲取再生水,這些再生水被作為零層以下建筑的衛生間沖洗、停車場沖洗用水、室外道路和綠化澆灌用水等多種用途的水源。而在廣州亞運城中也采用雨水綜合利用系統,在屋頂收集雨水,為小區提供包括沖廁所等用途的雜用水。同樣,在鳥巢中大受好評的太陽能收集系統,也在亞運城中得到重視,未來亞運城的熱水供應將依靠太陽能,空調制冷部分使用河涌水[14]。
風險時刻伴隨著體育設施建設,如何利用風險管理策略來控制和化解風險投資的風險,這是風險管理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同樣,大型體育賽事也必須有效地利用風險管理策略規避和防范運作過程中風險,以期降低運作風險,增強成功舉辦賽事的可靠系數。風險投資的固有風險很高,影響其投資成功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也很多,風險管理者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緩解或消除這些因素的不利影響,就必須采取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 (圖2)。
大型賽事體育設施的建設首先要注意對土地的合理利用,減少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占用和破壞。在規劃場館、體育公園、旅館、餐館、道路、停車場等各種設施時,要盡量使用現成設施或新建臨時設施,而盡量少地新建永久性設施。盡量不占或少占農田和自然綠地,要防止土地表面的喪失而破壞生態環境,從而降低了城市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要注意城市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面積的比例協調,防止過多的城市硬質景觀。在新建體育場館設施時,應按照城市規劃的要求,慎重選址,避開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盡量避免使用未開發的土地,而盡可能利用已有的工業及商業地段興建,并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與人文景觀。同時,可通過建設新的環境保護區、實施森林重建計劃等以減少由于新建體育場館設施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圖2 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風險管理體系
風險回避是指大型賽事體育設施主體在決策中對高風險的領域和方案進行的回避和選擇。但是風險與收益共存,一味地回避是不合適的,它會使投資者喪失許多良機。風險回避的優點是確保損失不發生,方便操作。但風險回避也具有局限性,只有對風險的發生完全有把握的情況下,風險回避才具有積極的意義。體育設施建設的風險如在規劃設計階段未能預料,在建設過程中就很難把握,對風險沒有把握,風險回避也就沒有意義。
風險轉移是指在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其部分風險或全部風險由一個主體向另一個主體的轉移,這種風險轉移主要是通過轉移投資風險實現。這種風險轉移分為三種形式:一是轉移投資,指體育賽事的投資者一旦發現其投資項目成功的可能性較小,應該及時地退出;二是聯合投資,即吸收多種資金來源的風險投資,在聯合投資中,風險分攤意味著風險的轉移;常常在體育設施建設中政府通過融資手段來解決建設中的投資風險問題,常常借助政府撥款、社會捐款、企業贊助等多種形式相結合來降低風險,從而實現風險轉移。
風險分散是指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者通過科學的投資組合,使整體風險得到分散,從而有效地控制風險。在風險分散中,注意兩點:一是高風險項目和低風險項目適當搭配;二是項目組合的數量要適當。新建體育設施項目數量太少時,風險分散作用不明顯;而項目數量過多時,會加大項目組織的難度,導致資源分散,影響項目組合的整體效果。一般情況下,大多學者認為要通過新建和舊體育場館改造來減少投資,做到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做到風險的分散。
損失控制,是指在對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后,事前對風險進行預測和控制,以期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風險發生后的損失程度。大型賽事體育設施建設的風險因素包括可控制的風險因素和不可控制的風險因素,對于可控因素,可以通過計劃、組織、協調等方式對其加以預防和控制。而對于不可控的因素,如宏觀政策所致的風險因素,則可采用風險回避、風險轉移、風險分散等風險管理方式。
[1]北京奧運會官方網站:http://www.beijing2008.cn/
[2]王鵬.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中國體育設施建設網http://www.csiso.com
[4]趙凌云,胡寧.第11屆全運會對濟南市經濟文化的影響初探[J].中國集體經濟,2009,(9):33~36
[5]中國體育設施建設網http://www.csiso.com
[6][美] 弗蘭克?H?奈特 (Frank H.Knight)著,安佳譯.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 [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第1版)
[7]趙大壯.北京奧林匹克規劃建設研究 [D].清華大學工學博士論文,1985。
[8]葉檀.拆遷成本過高我們不拆如何?[J].南方人物周刊,2009,(39):24
[9]郭明方,孔平.對北京 2008年奧運會風險及管理對策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3,23(1):36~38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JGJ 31-200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2003年版)[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1]田文學,田學禮.2010年廣州亞運會危機問題與危機管理研究 [J].山東體育科技,2009,(2):29~32
[12]林顯鵬.西方發達國家體育風險和保障及其服務領域[J].國外體育動態,2000,(1):31
[13]郭秀銳,等.生態城市建設及其指標體系[J].城市發展研究,2001,(6)
[14]田文學,田學禮.2010年廣州亞運會危機問題與危機管理研究 [J].山東體育科技,2009,(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