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清 劉海喚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是我國的一件大事,是世界矚目的重大商機,奧運不僅是體育盛會,也是經濟大舞臺。北京緊緊抓住這一歷史發展機遇,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全面實施奧運經濟戰略,推動北京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以及同類經濟部門的總和。體育產業包括所有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如體育物質產品(體育服裝、體育器材、體育建筑、體育食品飲料等)和體育信息產品 (體育廣告宣傳、電視廣播、報刊、體育彩票、體育信息的傳送等),以及體育勞務 (體育競賽、健身娛樂、場地出租、體育旅游等)。體育產業的發展不但帶動了其相關上游產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申奧成功后北京體育產業在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例及未來發展的目標見表1。

表1 2001~2020北京體育產業狀況與目標
從表1可見,北京市體育產業在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不僅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豐富民眾的體育休閑生活,而且有利于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國民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是一個長期存在并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
分析北京目前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我們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績和未來的發展希望,更要看到尚存有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奧運會給新北京帶來了新的發展和新的商機,而體育產業將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奧運經濟能夠加速北京體育產業化的發展,主要體現為:
首先,奧運會在促進北京經濟的發展同時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奧運會后,北京市的體育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上升,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北京市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奧運后北京市體育產業增加值已超GDP增加值的3%。受奧運會影響,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與奧運會相關的金融保險、旅游會展、商業服務、現代流通和文化體育等一批體現首都城市功能的現代服務業,受到明顯拉動,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發展,逐步成為服務業的主導產業,并帶動一批新興服務部門的發展。體育產業已經初步成為首都文化型經濟中的支柱產業。
北京體育產業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其一,體育健身休閑業得到超常規發展,2008年奧運會后,花錢購買健康成為絕大多數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將有超過40%的北京城市居民會成為俱樂部會員;其二,體育彩票業得到長足發展,隨著北京人民群眾體育意識進一步的提高,競賽體制、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到位以及法制建設的完善,北京體育彩票業呈現更加誘人的前景;其三,體育中介業空前繁榮,體育經紀人是體育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鏈條,奧運后北京體育經紀人數量猛增,專業化程度更高,中介服務收入激增,涌現出一批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體育中介公司或經紀人;其四,體育場館服務和競賽表演穩步發展,奧運會為北京留下一大批國際先進水準的場地設施,成為北京體育產業發展硬件支撐,目前北京已有2821家體育場館,為舉辦各種體育賽事和居民進行體育鍛煉提供足夠的空間;其五,體育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北京奧運會后旅游者的增加,促進了北京的旅游業、運輸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北京還從奧運期間旅游業的騰飛中獲得更多的收益。經濟學家們還指出,北京耗資近2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提供大量商機。北京奧運期間的經濟增長提速,意味著對服務業需求的增加。要全面發展與體育密切相關的體育用品,廣告、康復、藝術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等市場,從而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
其次,奧運會加強了政府對北京體育產業的關注力度。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是國家的一件大事,國家在政策上給予了極大關注,這也是是推動首都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利契機。在奧運會結束后,政府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投資體育產業,同時加快培育體育品牌企業集團和大型體育賽事。對于體育產業,北京財政引導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用貼息帶動項目;二是對重大賽事項目給予補貼,鼓勵企業參與;三是對經營效益好、對全民健身貢獻大的項目予以獎勵。這一模式也應該在全國其他的地方予以普及從而提高全國各地方政府對體育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
再次,奧運會提高了北京體育產業的科學化水平。2008年北京奧運后我國召開了第三屆 “全國體育產業學科建設研討會”,旨在為我國體育產業經營管理學科建設建立一個橫向交流,資源共享的平臺,從而盡快提升我國體育經營管理專業的教學與科研水平。2008年12月10日,由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發改委、北京貿促會主辦的 “2008北京體育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國大酒店舉行。2009年11月10日,由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組委會主辦的 “2009北京體育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隆重召開。北京體育產業高峰論壇的定期舉辦,每年與會學者都會對如何科學發展北京體育產業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真正形成促進北京體育產業發展的科研平臺,為北京體育產業提供更多的科學化管理體系和更多專門經營人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北京體育產業體制不完善和人才缺乏等問題。
最后,奧運會有利于北京體育產業在國際上打造 “北京品牌”承辦奧運會能使本國企業借助奧林匹克市場營銷計劃宣傳、推廣企業形象和品牌,企業借助奧運會的巨大傳播影響力可使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品牌具有國際影響。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眾多體育企業借助奧運會來推進企業由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躍升,從而進一步提升北京體育產業產品的質量和知名度。目前借助奧運契機在國際上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北京體育品牌有李寧、安踏、特步、美特斯邦威等,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李寧。1990年,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創立之初即與中國奧委會攜手合作,通過體育用品事業推動中國體育發展,并不遺余力贊助各項體育賽事。1993年李寧公司遷址北京,正式成為北京體育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2008年李寧點燃奧運火炬其實就是李寧品牌點燃奧運火炬。依靠強大的政府公關手段與策劃能力,李寧品牌成為北京奧運會收益最大的體育運動品牌。2009~2013年將是李寧重點進行國際化建設的5年,李寧計劃在10年內,力爭進入國際品牌的前5名,預計海外銷售額占全部銷售總額的20%以上。可見,奧運會為北京體育產業在國際上成為品牌產業提供了契機。
首先,北京體育產業體制不完善。這些年政企改革雖有所突破,但在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的過程中,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的利益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普遍存在經營成本高、資本回收率不高的現象,影響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類似問題也存在于北京體育產業中。從整個國家來看,我們都比較不注重體育產業企業化建設、商業化開發和市場化運作;沒有把體育定位在是一種商業活動上,對市場化的高層次體育消費缺乏認識;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不足;從而使體育產業起步過程中資本運作面臨困境。
其次,北京體育產業缺乏高素質專業經營人員。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缺乏的經營人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素質的通才,主要指知識結構合理、能力素質全面,并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體育企業家隊伍;一類是學有所長、技有專攻的專才:主要指對某一項目市場的商業化運作有實際營銷經驗和技能的銷售人員隊伍。目前北京市的這兩類人才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都嚴重缺乏,體育產業經營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最后,北京體育產業產品質量不高。我國體育產業產品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是由于體育企業規模普通偏小,發展缺少可持續性活力,市場競爭力不強。北京市同樣存在存在的規模小、實力差、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另外,北京在奧運會之前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場次比較少,這不利于北京市體育產業走向國際,奧運會以后,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為北京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體育品牌賽事,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奧運會為北京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促進了北京體育產業化的發展,但在奧運會結束以后我們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探索北京體育產業發展的科學對策。筆者分析了奧運會對北京體育產業的影響后,認為北京體育產業要獲得進一步發展,需做到:
目前北京體育產業中的許多方面仍因缺乏長期穩定的政策扶持,使發展受到限制和制約,因此要及時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政府財政投入政策,產業項目基本建設投資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體系,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具體措施有以下幾條:一是要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二是要賦予著名運動員、教練員廣告權;三是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體育投資者的利益;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實行土地置換、盤活存量,集中建設。
奧運是進一步擴大北京體育產品市場并與國際接軌從而走向國際化的很好契機,為了促進北京體育產品的質量提升和品牌影響,我們要做到:
一是體育品牌要向民用化趨勢發展。北京體育產業要尋找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針對其特點考慮體育品牌塑造,并通過品牌推動體育市場的發展。
二是奧運需求要追求社會化。奧運能帶來多樣化的商機,如從一些弱勢項目或是冷門項目去介入,定位于從奧運需要的空間中尋找品牌投入點,也是大有可為的。
三是體育產業要走向國際化。奧運在為北京帶來國際品牌的同時,也有200多個國家、地區的奧運選手會把中國的信息及產品帶走。廣大企業要在與國際強手的競爭中加強合作,在合作中尋求自身品牌的壯大。
在奧運會后,北京體育產業應該在體育產業管理制度上有所改革,主要做到:一是體育行政部門必須從辦體育的管理模式中解脫出來,建立以體育產業政策為主要調控手段的體育產業宏觀管理體制,為社會創造公平的法制環境和政策環境,使體育部門成為服務型政府,并進一步推動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培育體育中介機構,搞活北京體育市場。
二是引導、支持建立北京市體育產業行業協會,逐步將一些不適合由政府行使的職能交給行業協會。同時培育體育產業不同行業的認證機構,運用市場化手段提高我國體育產品的質量,對體育產品和服務實施標準化管理,提高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
我們應當重視體育產業隊伍建設,采取多種方式、多渠道地加快體育經營人才的培養,建立一支一流水平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場經營人才隊伍。只有這樣,才能使北京市的體育用品擴大出口量、占領國際市場,同時也才能滿足國內消費者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北京奧運會是一個檢視北京體育產業發展水平的良好窗口也是推動我過體育產業跨越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奧運不止在于2008,奧運對北京和我國體育產業的影響應該更為久遠,我們要利用好這一契機,通過以上對策,更好發展北京甚至全國的體育產業。
[1]石云龍.2008年奧運會后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方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
[2]趙培軍.北京奧運會對我國體育產業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8,(12)
[3]鮑明曉.2008年奧運會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J].體育科研,2006,(2)
[4]聶磊.論奧運經濟與我國體育產業發展 [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5)
[5]趙燕鷹,周新穎.我國體育產業與奧運經濟的互動關系 [J].體育學刊,2003,(6)
[6]盧剛.試析中國體育產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
[7]引自 《北京體育場館信息網》http://www.beijinggym.com/news/newsshowB.aspx?nid=363
[8]引自 《北京文化發展報告 (2007~2008)》 之 《北京藍皮書文化》: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