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輝 王乃茹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腳斗士”運動 “斗雞”,或“撞拐子”是以單腿直立、單膝攻擊對方,以將對方擊出場外或失去平衡倒下為取勝的目的。這不僅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心肺功能耐力和下肢爆發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平衡能力、靈敏素質及柔韌素質等。該項運動引起的損傷可能有一定的項目特點。為了使“腳斗士”這一體育運動能夠順利地開展起來,有必要從安全性的角度進行研究論證。
1.1 研究對象
福建省邵武市4所中學中經過1~6個月訓練的 “腳斗士”運動員,均為男生,共49人。

表1 訓練頻率及持續時間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目的在于調查參加訓練、比賽的運動員運動傷病的發生率、發生部位、發生原因和嚴重程度。發放49份、回收 49份、4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3.9%。
1.2.2 實驗法
在完成問卷調查和一般機能測試的基礎上,對受試者進行篩選后進行臺階試驗。
A.測試指標:身高、體重、圍度、心率、血壓、肺活量,目的在于測試和評價 “腳斗士”運動員與運動性損傷發生相關的身體素質。
用心率遙測儀測安靜時心率;用水銀式血壓計測安靜時血壓;用電子肺活量儀測肺活量。
B.實驗研究:33 cm高的臺階、秒表、節拍器、心率遙測儀
C.測試方案:采取同一高度兩個頻率,每一頻率連續進行3 min,兩個頻率之間無間歇,共6 min,前3 min頻率為20次/分,后3 min頻率為30次/分。用心率遙測儀分別測安靜心率、兩個頻率結束即刻心率和登臺階結束恢復期3 min末心率。
1.2.3 數據處理
各指標測定值以X±S表示,所有統計學處理在Microsoft Excel 2003上完成。
2.1 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
2.1.1 “腳斗士”運動員訓練情況調查
2.1.2 訓練或比賽時所采取的保護措施

圖1 在訓練或比賽中采用的保護措施
圖1 顯示,在訓練或比賽過程中有91.30%的運動員采取了保護措施。其中,戴護膝的所占的比例最高,為83.33%,戴護肘、護腕、護踝的比例分別為 59.52%、35.71%、9.52%。這說明在平時的訓練或比賽中,教練員及運動員都對相應的部位采取了保護措施。
2.1.3 “腳斗士”運動損傷的多發部位
通過對經過2~6個月訓練的運動員損傷的多發部位進行調查,未發現頭部、肩部、腰部等部位的損傷。從調查結果 (見表2)可以看出,損傷的多發部位是膝部,其他部位如手部、肘部、腕部及腳踝等也有損傷發生,使用護膝和護腕后,這兩個部位的損傷明顯減少。

表2 發生過運動損傷部位(n=44)
2.1.5 “腳斗士”運動損傷性質

圖2 發生損傷的性質
通過對46名受試者發生損傷的性質進行調查分析,如圖2顯示,未發現有顱腦損傷、皮膚撕裂、腰椎損傷、骨折及其他性質的嚴重損傷。發生損傷率相對較高的是皮膚擦傷和撞傷,而肌肉拉傷、關節韌帶扭傷、挫傷等的發生率較低。
2.1.6 同一部位重復損傷的發生情況調查

圖3 發生重復損傷的部位

圖4 發生重復損傷的性質
通過對同一部位發生重復損傷的情況進行調查,其結果如圖3、圖4所示。有21.74%的運動員發生過同一部位的重復損傷。通過對46名受試者進行調查未發現有頭部、肩部、腰部及其他部位的重復損傷。其中,膝部及手腕部是重復損傷的多發部位,而足踝部、肘部等部位重復損傷的發生率較低。就損傷的性質而言,皮膚擦傷及撞傷的重復發生率相對較高,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的重復發生率相對較低,并未見有其他性質的損傷重復發生。
2.1.7 支撐腿損傷情況調查
支撐腿的損傷情況如圖5所示,有13.04%的運動員發生過支撐腿的損傷,其中小腿肌肉疲勞無力及小腿抽筋的占的比例較大。

圖5 支撐腿的損傷情況
通過上述的調查分析結果得出,手和膝部是損傷的多發部位,主要是皮膚擦傷和膝部撞傷 (皮下青紫),重復發生率較高。絕大多數人損傷發生后能夠自行處理,并能繼續進行訓練或比賽,使用護具后損傷發生率顯著下降。沒有發現顱腦損傷、皮膚撕裂、腰椎損傷、骨折及其它較為嚴重的損傷。支撐腿損傷,主要是小腿肌肉的疲勞無力。
2.2 身體形態機能測試結果分析
2.2.1 基本形態測試結果

表3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 (平均值±標準差)
此外,受測對象收縮壓平均為 112.02±0.45 mmHg,舒張壓平均為65.59±8.34 mmHg。肺活量的平均值為3991.12±817.79 ml。
2.2.2 臺階試驗
臺階試驗是評定心血管機能簡單易行的方法,是讓受試者承受一定的定量負荷后,根據運動負荷中及恢復期的心率不同變化,評定受試者心血管系統機能狀況。其理論基礎是人體在完成不同強度的定量負荷時,身體的機能反應是不同的;不同體質的人,完成相同強度負荷時,機能反應也不相同。有鍛煉者,心血管機能潛力的發動迅速,工作時心率變化小,運動后的恢復過程較快,說明心血管機能較好;相反,不鍛煉者,運動時心率變化大,運動后的恢復過程較慢,說明心血管機能較差。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由于身體狀況,內臟機能特點不同,宜選用不同的負荷,試驗中的運動負荷由臺階高度、運動時間和頻率組成。

表4 臺階試驗的心率 (次/分)
3.1 “腳斗士”運動是較安全的運動形式,在本研究對象中,無中度或中度以上損傷發生,輕度損傷以皮膚擦傷和撞擊傷最為多見,加強上述部位的保護可以明顯降低損傷的發生率。
3.2 在本研究中的 “腳斗士”運動員心率、血壓正常,心肺功能較好,最大攝氧量平均為50.78±8.12ml/kg/min,肺活量平均為 3991.12±817.79ml,未發現此項運動對心肺機能帶來的不良影響。
3.3 “腳斗士”運動中的強度相當于70~85%VO2max,屬于次大強度運動,對于沒有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內臟疾病的青少年來說是一個安全的運動強度范圍。
3.4 加強安全防護意識教育,培養學生互相保護的優良品質,發揚良好的體育道德作風。
3.5 加強全面的身體素質訓練,提高機體對運動的適應能力。采用各種科學手段,針對心肺功能耐力、小腿的爆發力、力量及柔韌素質、平衡能力等進行全面的訓練,達到預防損傷的目的。
3.6 加強易損傷部位的保護,如手、前臂、腕、膝、大腿等部位的保護,以使損傷降到最低或避免損傷的發生。注意運動鞋對人體的損傷。要及時傳授運動損傷的防護技能,針對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部位和種類,開展一些防護知識講座。加強運動員的醫務監督。
[1]孫青山,等.跆拳道專修學生運動損傷狀況的調查研究 [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6):100~102
[2]朱家新.武術散打課中運動損傷的研究 [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1,(3):90~ 92
[3]陳剛.柔道運動員損傷的調查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1999,(3):93~ 94,97
[4]聶同海.運動保護意識與運動損傷 [J].平原大學學報,2005,(5):127~ 129
[5]Mitchell H.Whaley.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seventh edition)[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6:286~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