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鯤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門診部,廣東廣州510500)
運動性脛骨骨膜炎是脛骨骨膜的急性損傷性炎癥[1],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創傷。近年來隨著部隊訓練強度的增加,以及訓練中防護準備的不足,此類損傷時有發生,在專項體能訓練中更是屢見不鮮。一旦發生這種損傷,不僅影響官兵參與訓練的興趣和積極性,嚴重時還直接影響訓練的順利進行和訓練質量的提高。筆者所在的軍體院門診部自2007年1月以來運用多種手法治療脛骨疲勞性骨膜炎,療效較為明顯,總結如下。
本組病例采集時間跨度為9個月,共32例均為我院在校學員,均為男性,年齡20~26歲;在校第一年學員21例,在校第二年學員11例;炎癥部位為脛骨中下段前內側;右側18例,左側14例。根據癥狀和體征,將損傷程度分為較輕、較重兩類:較輕的18例,表現為觸摸脛骨內側中下段略感疼痛,運動時不明顯,運動后疼痛,經休息后可減輕;較重的損傷14例,表現為運動時感覺疼痛,運動后加劇,觸摸脛骨內側中下段有明顯壓痛、腫脹,略有高突不平和硬結,做下蹲和起立動作時疼痛加劇;個別損傷較重者出現跛行,脛骨前區皮溫升高,膝關節功能受限。(詳見表1)

表1 32名學員脛骨骨膜炎情況的統計結果
發病時間多在三大步法訓練或長跑進行5~10天之間。臨床主要表現:小腿脛骨前區中段腫脹伴疼痛,皮膚一般無紅、腫、熱,小腿中段前內側有隆起,局部壓痛明顯,負重時疼痛加重;部分病例伴有軟組織腫脹。X線顯示:輕癥或者早期常無特異表現;晚期或重癥者脛骨中下段前內側處可見有骨膜增厚,密度均勻,骨皮質無破壞。
早期病例 (指出現癥狀48 h內)應及早消除病因,改變下肢運動項目,減少運動量。及時冰敷并用彈力繃帶將小腿裹扎,大多數可以減輕癥狀緩解病情進程。
1)推拿療法,先在局部 (患側脛骨前區)涂擦按摩介質,先沿脛骨上端至踝部輕揉局部3 min,然后采用刮法 (用拇指指端或偏峰部刮壓軟組織的一種推拿手法)、掌推法、指壓點按法。由脛骨上端至內踝部反復進行5 min左右。最后活動小腿上下的膝、踝關節。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2)電針合并拔罐療法,推拿療法結束后,在患側小腿內緣尋找痛點,常規消毒后,電針針刺痛點,行針后留針20 min。取針后休息20 min然后拔上經消毒處理的火罐,留罐10 min后取罐。隔2~3日1次,3次為1療程。推拿和電針、拔罐可以分時并行,推拿2 h后可行電針、拔罐治療。
在治療后的休息期,患肢局部制動,抬高,并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疼痛較劇者可口服消炎痛止痛。
由于疼痛癥狀是疲勞性骨膜炎的主要癥狀,在治療前后對疼痛的改善程度進行評價可以描述出本病的療效,因此對患者的回訪和問卷調查均以疼痛緩解程度為調查目標,此32例均嚴格按照療程和上述措施治療。經調查統計,18例輕癥者其中16例經8天治療后疼痛基本緩解,重新恢復訓練,2例疼痛緩解50%以上。14例中重度損傷病例經15天治療后11例疼痛基本緩解,3例緩解程度50%以上。平均療程為12天,有效率為100%,治愈率為84%。
部隊訓練多是較劇烈的運動,具有長期性、反復性。例如:每天的5 km越野和三大步法訓練(齊步、正步、跑步)。加之部分官兵的跑、跳等運動的姿勢不正確,以及訓練場地較硬等原因,容易導致本病的發生。從脛骨體的解剖特點來看,過度疲勞是發病的主要因素。脛骨前內側面與后肌肉隔之間,上起脛骨結節,下到內踝,沒有肌肉保護[1]。運動時足用力后蹬,落地的腳掌沉重,小腿的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腓腸肌反復牽扯,應力直接作用于脛骨,骨膜反復受到應力牽拉的刺激,骨膜發生層細胞活躍化,甚至脛骨骨膜及其血管出現擴張、充血、水腫或骨膜下出血,血腫機化,骨膜增生等骨膜改變,造成骨膜損傷[3]。早期冰敷和用彈力繃帶裹扎損傷部位能在炎癥急性期緩解炎性損傷的進展;推拿能消除疲勞,減少在訓練時出現的勞損,防止乳酸在體內的堆積,改善代謝,促進氣血循環,消除組織血腫;針灸能快速舒經通絡,止痛化瘀,能放松長期處于疲勞緊張的腓腸肌;拔罐能疏通氣血,改善勞損部位的氣滯血結,有行血散瘀的功效。本文的結論是,對于運動所致的脛骨骨膜炎這種急性損傷性炎癥,有針對性的早中晚期多方法復合治療的療效是顯著而確定的。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076(第6版)
[2]牛澤亮,侯立軍,馬效萍.運動性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防治[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411
[3]陳亞春,王憲利,粱平.新兵訓練傷致脛骨疲勞性骨膜炎35例治療體會 [J].武警醫學,200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