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大連鐵路衛生學校,遼寧 大連 116001)
以護理崗位需求理念進行中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王 勇
(大連鐵路衛生學校,遼寧 大連 116001)
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必須以護理崗位需求理念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以涉外護理為突破點,才能做到及時調整課程安排,拓展課程體系內容,與國外護理教育接軌,滿足護理崗位的需求。
護理崗位需求;中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隨著“普高熱”及高等護理專業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中職護理專業教育的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現生源質量差、招生難、管理難、就業難的局面,師資流失嚴重。因為中職生入學分數偏低,基礎知識相對較差,廣大教師普遍反映學生難教,學生也反映護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難學,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結果是學生基礎沒有打牢,而實際工作的護理崗位職業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導致教育與崗位需求脫節。據調查,考入中職衛生學校的學生大多是因為分數低不能升入高中或高職。他們之所以選擇護理專業,主要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為就業奠定基礎。
中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提高人才素質和教育質量的核心。隨著醫學教育模式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護理專業課程設置也要與時俱進,充分體現現代護理學科在臨床的發展與現代護理理念,應以目前各級醫院護理崗位需求進行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真正做到以“崗位需求→能力要求→素質結構→知識技能”為課程體系改革的模式進行[1]。
目前各級醫院對護理崗位有明確的要求。崗位的基本要求是:護士應具有一般病癥的常規護理能力和專業護理能力;對急重病癥的特殊護理能力,常見病癥的預防、保健及康復指導能力,一定的護理管理和人際交往能力;具有健康評估能力,進行健康和衛生保健指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具有較熟練的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因此,應該以“三基三嚴”為重點,強化基礎、提高技術、改善服務,全面提高護士的技術操作水平和綜合能力,努力為病人提供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的護理服務。
筆者通過對大連市10多所醫院的護理部主任、科室護士長關于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的相關崗位能力的問卷調查及訪談,經統計分析得出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在法制觀念、計算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護理文書書寫能力、心理護理能力、健康指導與宣教能力、急救護理能力、整體護理能力等方面較差。此外,將我校中職護理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同各醫院護理部主任及科室護士長座談后,分析得出,需要增加理論課學時的課程依次為:計算機基礎、心理學(護理)、醫學倫理學;需要減少學時或刪除的課程依次為:物理、數學、政治、化學;需要增加實踐課學時的課程依次為: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護理學、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學、心理學(護理)、外科護理學、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因為這些學科的臨床應用性與針對性較強,越來越受到臨床一線護理人員的重視。建議增加法律基礎、社區護理學、老年護理學、人際溝通、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學時,因為這些課程多是適應現代護理專業的發展,能體現時代特征的課程。在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不應該過度強調普通文化課的教育,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自卑心理,既不利于學生成長,也有悖于職業教育的原則。因此,筆者認為應適當刪除或減少文化課如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課的學時數,增加人文類程與專業類課程的學時,如護理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法學基礎、預防醫學、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學、護理概論、人際溝通、護理禮儀、精神病護理學、創業與就業指導、康復護理學等,將預防、保健、康復等理念貫穿于護理專業教育的全過程。
在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應聘請醫院的優勢教學資源參與護理教學,例如:聘請醫院專科護士長和護理人員經常性指導教學。可以在師資、實驗室、教學設備等方面實現與醫學院聯合教學,協調發展。通過了解護理職業崗位實際要求,從核心課程入手,尤其是基本護理技術、成人護理技術、兒童護理技術、母嬰護理技術、急救護理技術、健康評估技術、手術室護理技術增加實訓學時,要制訂詳細的實訓大綱、實訓技能操作規程及考核標準,始終把基礎護理操作訓練和專科護理基本技能訓練作為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加強護士行為規范、禮儀知識的訓練,為培養護士特有人格提供理論支撐。可將課程分解,按照崗位需求,與專業課、文化課重新組合,使中職護理教育內容與崗位需求融合,為學生打下較為堅實的文化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增強學生的職業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課程設置要有具體、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的安排要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內到國外漸進展開,要重點強調課程之間嚴格的邏輯關系和先后順序。
中職護理專業的學生經過2年的在校學習和8個月的護理臨床實習,對護理專業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體會,并且非常關注自己未來的發展與就業前途,因此筆者對我校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調查中大多數學生表示,希望能就業,同時在業余時間提高學歷。在對課程設置的調查中,認為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加強的學生比例超過了認為護理專業理論教學需要加強的學生比例,學生普遍希望增加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護理文件書寫能力的課程,尤其是希望增加社區見習的時間。
學生希望護理專業課程內容更加貼近醫院護理工作實踐,能夠反映學生未來工作的實際。學校應建立核心課程,確定各科目的最低學習標準和基礎學習要求,進而建立相應的擴展性課程。除了必修課程外,學校應提供相關選修課程或方向課程讓學生選修。在學生入學開始鼓勵學生參與美容師、插花師、按摩師、公共營養師培訓,使學生在完成護理專業學習的同時,獲得其他相關資格證,為順利就業開辟更多的渠道。
突出國際化的特色,意在讓所有護理專業學生都能熟悉和掌握全球化背景下護理教育運作的模式[2],達到使學生走出國門,拓寬學生就業途徑,提高學校知名度的目的。
(1)充分利用本校已有的教師資源和教學條件,以涉外護理為突破點,對一部分專業課程采用外語教學,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應用外語。
(2)培養雙語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整體上帶動和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我校通過與澳大利亞啟思蒙學院、日本福祉大學等合作辦學,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與認知水平,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4,3:4~8
G630
A
1671-1246(2010)24-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