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林,張偉麗
(1.云南省武警昆明指揮學院,昆明 650216;2.河南財經學院 資源與環境科學系,鄭州 455002)
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綜述及擴展方向展望
鄧冬林1,張偉麗2
(1.云南省武警昆明指揮學院,昆明 650216;2.河南財經學院 資源與環境科學系,鄭州 455002)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引起了國內許多學者的關注,大量有關文獻涌現,研究的時空范圍不斷擴展,所采用的方法也日益多元化。文章從選取指標、時空尺度、研究方法、主要結論、原因探討、擴展方向等幾方面綜述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差異方面的文獻,以期展現區域經濟差異問題的研究脈絡,探討未來研究的擴展方向。
區域經濟;差異;擴展方向
計算指標的各種絕對或相對系數,主要有標準差、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泰爾指數、基尼系數、綜合熵指數等。這是目前國內大部分學者采用的方法,其中泰爾指數由于可以在地區之間、地帶內進行分解,被較廣泛的運用,特別是泰爾指數的多階段嵌套分解法。
劉慧(2006)總結了不同的統計學方法在區域差異測度上的區別,認為:①變異系數是以全國的平均值作為標準,計算各地區對于平均值的相對差距。其最大的特點是計算方法簡單明了,但是,變異系數既不能進行因子分解,也無法進行空間分解。②基尼系數是以各地區的平均值分別作為標準,先計算所有地區對這一標準的加權偏差值,然后對這些加權偏差值再加權求和,最后除以全國平均值的2倍。其最大優點是可以將總的區域發展差距 (收入差距)分解成不同來源(因子)的差距,從而分析不同因子對總的區域差異的影響。但是,由于基尼系數是一個處于0~1之間的無量綱值,而邊界值(0,1)對確定基尼系數測度值是高還是低不能提供任何幫助,這就需要將這些數值與其他經濟指標進行對比。而且,基尼系數不能在不同的空間尺度進行區域差異的分解。③綜合熵指數是從信息量和熵的角度出發考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個體之間越是接近,綜合熵指數就越小。泰爾指數是綜合熵指數的一種特殊情況,其特殊意義在于能將總體的區域差異分解成不同空間尺度的內部差異和外部差異。④艾肯森指數可以中度顯示不平衡性。與其他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可以隨意設置一個與區域差異外在顯示度有關的一個參數,參數設置越高,區域差異的顯示度就越高。如果一個地區的區域差異本身就不大,而且隨時間變化很小,但人們又希望比較清楚地反映出來,在采用其他方法都難以反映其波動時,就可以采用艾肯森指數進行測定。
但是在劉慧(2006)文中仍認為基尼系數是不可以在空間尺度進行分解的,而劉夏明等(2004)在文中談到泰爾指標的分解僅考慮了子樣本的不同而沒有考慮子樣本的分布狀況(Dagum,1997a,b),基尼系數以往被認為不能分解,除非子樣本的超變密度(intensity of transvariation)為已知。直到1997年,Dagum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基尼系數的分解問題才得以解決。劉夏明等通過對基尼系數的區域分解發現我國的地區總體差距主要來自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之間的差距。目前國內運用基尼系數的區域分解來分析區域經濟差異的只有劉夏明等。
包括趨同模型、時間序列分析、隨機前沿模型等。
以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的趨同模型是近年來國內學者較常使用的分析區域經濟差異的方法。我國區域之間的收入與發展差距,以及政府試圖縮小這個差距的努力,在經濟增長理論中就是所謂的趨異與趨同的過程(蔡昉等,2001)。
收斂文獻中一般分析三種類型收斂:σ收斂、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簡稱為條件收斂)。σ收斂分析經濟體收入水平標準差的分布狀況,如果標準差隨時間逐漸減小則存在σ收斂,表明經濟體的收入水平越來越接近,收入差距逐漸減小。σ收斂和絕對β收斂都屬于絕對收斂概念;絕對β收斂指窮國比富國增長的更快;條件β收斂指某一經濟體的增長率、初始勞均GDP與其穩定狀態的差等兩個變量之間大致成正比。
大部分文獻都是從我國區域收入的角度考察區域經濟差異的。較有代表性的有:①認為存在收斂的有:蔡昉等(2000,2001)認為 1978~1998年我國區域間不存在普遍的趨同現象,卻形成了地區內的趨同俱樂部;劉強(2001)認為1981~1998年間東、中、西內部存在俱樂部收斂,南、北內部發散;沈坤榮、馬俊(2002)認為1978~1999年我國省際間經濟增長并不具有明顯的絕對收斂性,東中西三大地帶的“俱樂部收斂”,省際間經濟增長的條件收斂跡象十分顯著;林毅夫等(2003)認為1981~1999年我國經濟增長存在條件收斂,收斂速度為每年7%~5%;覃成林(2004)認為1978~1990年我國的區域經濟增長表現為趨同,在1990~1999年期間則表現為分異,1978~1990年我國區域之間發生了趨同,速度在2.2%以上,1990~1999年則表現為分異,總體看趨同的速度略高于0.9%,俱樂部趨同現象主要表現為向低收入組和高收入組趨同;董先安(2004)利用1985~2002年的分省數據發現我國的地區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收斂性,速度為每年9.6%;許召元、李善同(2006)利用 1990~2004年的數據發現,我國的地區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條件收斂性,收斂速度約為每年17.6%。②認為不存在收斂的有:馬栓友等(2003)利用1981~1999年的數據發現我國的地區差距非但沒有收斂,反而以每年1.2%~2.1%的速度發散;劉夏明等 (2004)認為1980~2002年間在各地區內部不存在所謂的俱樂部收斂;王剛(2004)認為我國的經濟總體上不存在條件收斂。
時間序列分析是從各區域人均產出時間序列所顯示的關系出發,通過單根和協整檢驗來判斷區域間人均產出的差異在長期會不會消失,從而確定各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收斂性和共同趨勢性。時間序列分析中給出了收斂以及共同趨勢的時間序列定義。根據定義:①收斂的經濟意義是當時間趨于無窮時,t時刻人均產出差異的期望值為零,收斂要求P個時間序列具有P-1個協整關系。如果產出序列具有趨勢平穩性,則各個地區具有相同的時間趨勢。②共同趨勢的經濟意義是t時刻人均產出的長期預測值成比例變化,具有共同趨勢的序列之間有 r(0<r<P-1)個協整關系,受 P-r個共同沖擊(common shock)的影響。以上定義表明,研究區域間經濟增長收斂性的關鍵在于確定這些區域人均產出序列的協整關系。當人均產出序列的協整關系的個數r等于P-1時,各區域間的經濟增長有收斂趨勢。當人均產出序列的協整關系個數r小于P-1時,各區域間的經濟增長不存在收斂趨勢,只有P-r個共同趨勢。
陳安平、李國平(2004)運用 Bernard&Durlarf(1995,1996)的時間序列分析法,通過對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區內和地區間人均產出序列的協整關系檢驗,從一個新的視角研究了我國地區內和地區間經濟增長的收斂性。該文認為1952~2001年間我國東部和西部內的經濟增長存在收斂性,中部地區內和三大地區間的經濟增長卻是發散的,中部各省的經濟增長在長期受三個共同沖擊的影響,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在長期受兩個共同沖擊的影響。
傅曉霞、吳利學(2006)提出了一個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地區經濟增長差異分析框架。若地區差異以對數差表示,則兩個地區間的經濟差異可以表示為要素投入差異、地區經濟規模差異和全要素生產率差異。特別地,由于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由全國的技術前沿和該地區相對技術效率決定,地區間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完全由地區間技術效率的差異決定。利用這個分析框架對我國及各地區1990~2004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全國的勞均產出增長顯著發散,東部內部和中部內部的勞均產出呈收斂趨勢,西部內部呈發散趨勢;勞均資本在東部地區呈收斂趨勢,而在中西部地區的收斂趨勢不明顯;勞均產出增長率與初始技術效率水平在中部和西部正相關,在東部為微弱的負相關。
再次是經濟發展中的生產方式調整。壯拳文化作為壯人的傳統身體文化,理應在壯人戀土保守的性格中得以確切傳承,但經濟發展中的生產方式變了。當壯拳不再是經濟洪流中的“枝頭俏”,也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境遇。“爺爺教拳要是收徒弟學費,咱家早就是這條街最富的了”“沒時間學,學了也不能當飯吃”[27],恪守古訓、弟子五千、曾經風光無限的壯拳大師農式豐在面對當今生產方式改變的情況下也難逃扼腕垂淚、無奈孤獨的命運。
該文的主要創新在于:能夠在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過程中,考察人力資本和制度變遷等關鍵因素對地區技術效率的影響,從而消除了以往生產率收斂的研究中“兩階段”假設矛盾,為探討全要素生產率在地區經濟增長收斂中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Aziz和Duenwald(2001)明確指出,研究中國省區經濟增長的文獻主要是圍繞著經濟增長分布的一階矩和二階矩進行的,并沒有研究中國省區經濟增長分布的演進。當中國省區經濟增長分布呈現雙峰狀時,采用總體樣本的一階矩和二階矩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有偏的,很可能失去意義。增長分布演進相比而言是一種完整的刻畫,而且能夠同時考察經濟增長與差距,其根據為:①經濟體的密度圖不斷向右平移說明每個經濟體成員都在快速的增長;②經濟體的密度圖呈雙峰狀說明經濟體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的擴大。
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省區增長分布不斷向右平移,呈現出“單峰狀”,進入90年代,省區增長分布仍然不斷向右平移,但明顯呈“雙峰”狀。在趨同文獻中,該現象被稱為“雙峰趨同”或“兩俱樂部趨同”。
徐現祥、舒元(2005)根據趨同文獻的最新進展,構建了一個能夠同時考察經濟增長及其差距的分析框架:增長分布演進。在實證上,采用非參數估計的Kerne1密度函數發現,在1978~1998年間,我國省區經濟增長分布不斷向右平移,而且逐漸呈現雙峰狀(反映增長中的不協調),從而將省區內生地分為兩類:左邊峰和右邊峰,上世紀90年代以來沿海、內地的組內收入差距逐步縮小,而沿海、內地間的差距不斷拉大;從模擬結果看,左邊峰最終會緩慢地趨于消失。在經濟增長分布從單峰狀向雙峰狀演進的過程中,伴隨著某些原屬于左邊峰的省區向右邊峰集聚,我國省區大致是沿著直轄市—沿海—沿邊—內陸的空間順序進行該集聚過程的。
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是一系列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的集合,以空間關聯測度為核心,可以實現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支撐下的區域經濟差異性分析。該方法不同于傳統的忽視了地理位置因素的區域差異度量方法,可以反映區域差異變化的空間特征與成因。蒲英霞等(2005)利用ESDA方法對江蘇省1978~2002年縣域人均GDP數據進行分析,初步探索了江蘇省縣域總體和局部空間差異的變化趨勢、特征與成因。得出的結論是:江蘇省縣域經濟空間差異在總體上呈現縮小趨勢,縣域局部空間差異不斷縮小,特別是蘇南和蘇北縣域,表現出與周邊地區同步發展態勢;蘇南地區對全省的極化效應明顯大于其擴散效應;江蘇省縣域總體和局部空間差異的縮小并不是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標志,而是南北空間分異的表現,南北差異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經驗模態分解是1998年Huang等提出的,1999年又做了一些改進。EMD可以將一個信號的不同尺度的波動逐級分解,產生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的數據序列,這些數據序列成為本征模函數(IMF,Intrinsic Mode Function)不同的IMF分量是平穩信號,具有時域上的局域化特征。管衛華、林振山、顧朝林(2006)首次將經驗模態分解方法引入到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分析中,該文對我國1953~2002年的地區間人均GDP的加權變異系數進行EMD分析。研究表明,50年來,我國的區域差異波動以60年尺度、17.5年尺度和趨勢為主,近期的區域差異呈擴大趨勢。
σ收斂、β收斂不能揭示區域人均GDP分布隨時間的演變,為此,研究人員采用馬爾可夫鏈方法分析區域趨同的動態演變過程。馬爾可夫鏈(Markov chain)是一種時間和狀態均為離散的馬爾可夫過程,該方法首先將連續的區域人均GDP數據離散化為k種類型,然后計算相應類型的概率分布及其年際變化,進而近似逼近區域演變的整個過程。空間馬爾可夫鏈(spatial Markov chain)是傳統的馬爾可夫鏈方法與“空間滯后”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可分析在不同區域背景條件下,一個區域向上或向下轉移的可能性。蒲英霞等(2005)以江蘇省為例,運用空間馬爾可夫鏈方法,通過構建江蘇省縣域人均GDP類型的空間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將區域趨同的時間特征和空間特征完全結合在一起,揭示了江蘇省區域經濟演變過程的時空特征。
國內大多數學者都是從新古典增長理論出發,探討影響區域經濟差異的因素。主要有:地區間固定效應差異(魏后凱,1997;胡鞍鋼,2003;劉夏明等,2004;傅曉霞等,2006等);產業結構差異(魏后凱,1997;范劍勇等,2002);政策差異(李實,1999;賀燦飛等,2004);物資、資本、人力等要素投入差異(胡鞍鋼,2003;王小魯等,2004;傅曉霞等,2006);市場化及城市化水平差異(賀燦飛等,2004;劉夏明等,2004;王小魯等,2004);基礎設施水平差異(胡鞍鋼,2003;賀燦飛等,2004;)等。
其他方面還有:林毅夫(2003)認為,我國省際間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在于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下形成的生產要素存量配置結構,與許多省區市的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相違背,導致大量的趕超企業缺乏自生能力;沈坤榮等(2001)認為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差異加劇了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傅曉霞等(2006)認為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總體上呈現出較強的絕對發散趨勢,是導致地區差距持續擴大的關鍵原因;許召元、李善同(2006)采用 Slyvie Demurger(2001)對經濟增長進行分解的方法發現以下因素對地區差異產生主要影響:促使地區差距持續擴大的因素有地區間固定效應、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促使地區差距持續縮小的因素有要素投入的邊際收益遞減、各地區間技術知識較快的擴散;不同階段起不同作用的因素:固定資產投資率、市場化程度;其他為考慮的因素有地區間的勞動力流動、中央政府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郭金龍、王宏偉(2003)認為不論從短期來看,還是從長期來看,資本流動都是經影響區域經濟差距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郭慶旺、賈俊雪(2005)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其對西部地區的正向影響力度最大,中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最小,但其并沒有有效地縮小我國區域經濟差異,反而促使我國區域差異進一步增大,但影響力度逐年減弱;劉文革、潘鵬杰、朱興龍(2006)從人力資本理論的擴展來對區域經濟差異進行解釋,這里擴展的人力資本理論是在原有的“教育論”基礎上加進經驗累(包括市場經驗積累)。用擴展的人力資本理論來解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主要是比較區域間的企業家資源,而不是傳統人力資本理論中的教育水平,該文認為企業家經驗能力積累才是形成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傳統的人力資本理論所主張的教育水平決定區域經濟差異。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區域經濟差異的解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種觀點:地區間固定效應差異;產業結構差異;政策差異;物資、資本、人力等要素投入差異;市場化及城市化水平差異;基礎設施水平差異;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差異;技術知識的擴散;資本流動;積極財政政策;企業家經驗能力積累等。對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政策建議也相應圍繞著對差異形成原因的解釋展開。
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都是采用人均GDP來衡量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但是,由于以本地區戶籍人口為基礎計算的人均CDP往往會夸大區域間的差異,因此,應增加人均可支配收人、人均消費水平、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最低工資水平、恩格爾系數、住宅的平均銷售價格、主要消費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教育水平以及預期壽命等來全面綜合地反映區域差異。
劉建國(2004)提出人均GDP指標夸大了我國的區域差異。應綜合考慮計算口徑、分配性因素和價格因素對區域差異的影響,衡量區域差異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對于消費者居住地的選擇和國家區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在理論上,提出了對人均GDP衡量差異的質疑及解決的設想;江小娟、李輝(2005)則計算了我國36個城市的價格指數,并對這些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了價格調整,發現城市間真實生活水平的差異小于貨幣收入表示的名義收入差距,但是該文沒有確定居民每類支出的權重,也沒有計算公共服務的影響,更不適用于直接分析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因此,區域經濟差異指標的完善還是今后需要擴展的一個方向。
國內對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主要以新古典經濟為理論基礎。眾多周知新古典理論的兩個重要前提是任何生產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以及技術進步是公共物品,顯然,在現實中技術的公共物品性質很難實現,正是由于區域間技術壁壘的存在使得區域間的經濟差異擴大。
對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以新古典經濟增長為理論基礎,還應廣泛結合新經濟增長、結構主義經濟增長、新經濟地理學等分析框架,提出更加科學的理論架構,進而避免就差異而研究差異的怪圈,尋找差異產生的內在機理。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幾乎沒有學者在做。江激宇(2006)從產業集聚的角度構建了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分析框架,揭示了產業集聚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一般機理,揭示了制造業的空間分布不均和區域經濟差異的內在關聯性,為區域經濟差異的形成機理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目前國內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的焦點集中在我國東中西(或東中西東北)三大區域、省際差異、沿海內陸差異等,較少學者從更細的地理劃分方面研究(縣域差異,李小建等),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領地還未擴展到農村或社區、小范圍的經濟帶間的差異等。筆者認為,大范圍的區域差異研究固然重要,但是,細小地理單元差異的研究也很重要,更具有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只有各單元都協調發展了,才能真正構建和諧社會。而且,現在案例研究方法已經被廣為采用,我國區域經濟差異也應該借鑒案例研究,將自己的領地進一步擴展。
目前大多數學者主要采用人均GDP指標來反映區域經濟差異,較少從其他方面如:城市經濟差異(徐現詳)、農村經濟差異、產業集聚差異、高新技術研發差異、信息化差異、金融差異等。筆者認為,應該從不同的方面來綜合考察區域經濟差異,以豐富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對象,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目前,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的工具箱日益豐富,從傳統的統計學方法:計算指標的各種絕對或相對系數,主要有標準差、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泰爾指數、基尼系數、綜合熵指數等,到各種計量模型:趨同模型、時間序列分析、隨機前沿模型等;從不考慮空間地理因素到考慮區際的空間關系的空間馬爾可夫鏈、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增長分布演進等;到利用分形理論中的R/S分析方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來預測區域經濟差異的發展趨勢;以及利用最新的經驗模態分解(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對長期差異進行多尺度分析等。
各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陷。如傳統方法和計量方法沒有考慮空間地理因素的影響,而考慮地理因素的空間馬爾可夫鏈和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還未能運用到區域或者全國等大范圍的差異分析,只是用于某省內的分析;增長分布法的運用也還未能運用到進一步細化的分析單元,如城鄉差異等;分形理論中的R/S分析方法對區域經濟差異的預測只是基于時間序列自身的發展特點,未能考慮突變因素的影響,如國家的優惠政策等;經驗模態分解也僅在地帶間和省際間運用,未能運用到更加細小的地理單元。
因此,現有的方法還需要擴展運用空間或者進行改進。還有些新的方法需要引入到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中,如:系統動力學方法、經濟混沌學方法、演化經濟方法等。這樣,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的工具箱才能更加豐富和完善,才能深化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
[1]傅曉霞,吳利學.技術效率、資本深化與地區差異――基于隨機前沿模型的中國地區收斂性分解[J].經濟研究,2006,(10).
[2]管衛華,林振山,顧朝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經濟研究,2006,(7).
[3]胡鞍鋼.社會與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地區差距報告[J].開發研究,2003,(4).
[4]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3,(3).
[5]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1).
[6]徐現祥,舒元.協調發展:一個新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05,(2).
[7]許召元,李善同.近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J].經濟研究,2006,(7).
[8]劉夏明,魏英琪,李國平.收斂還是發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爭論的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4,(7).
[9]高志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及區域經濟差異研究述評[J].當代財經,2002,(5).
[10]蒲英霞,葛瑩,馬榮華,黃杏元,馬曉冬.基于ESDA的區域經濟空間差異分析— 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研究,2005,(11).
[11]劉文革,潘鵬杰,朱興龍.人力資本理論的擴展及對區域經濟差異的解釋-以浙江與黑龍江兩省經濟差異比較為例[J].經濟學動態,2006,(1).
[12]王道華.投入要素效率與我國區域經濟差異[J].經濟管理,2005,(19).
[13]郭慶旺,賈俊雪.積極財政政策對區域經濟增長與差異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5,(7).
[14]黃茂興,黃曉芬.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實證研究與R/S分析—以福建省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15]李秋斌.區域經濟差異的實證研究與R/S分析—基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比較分析[J].東南學術,2006,(1).
[16]董先安.淺釋中國地區收入差距:1952~2002,經濟研究[J].2004,(9).
[17]郭金龍,王宏偉.中國區域間資本流動與區域經濟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18]范劍勇,朱國林.中國地區差距演變及其結構分解[J].管理世界,2002,(7).
[19]江小娟,李輝.我國地區之間實際收入差距小于名義收入差距—加入地區間價格差異后的一項研究[J].經濟研究,2005,(9).
[20]張燕文.基于空間聚類的區域經濟差異分析方法[J].經濟地理,2006,(7).
[21]賀燦飛,梁進社.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時空變化:市場化、全球化與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
[22]劉建國.論區域差異衡量指標體系的完善[J].上海經濟研究,2004,(9).
[23]劉慧.區域差異測度方法與評價[J].地理研究,2006,(7).
[24]許月卿,賈秀麗.近20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測定與評價[J].經濟地理,2005,(9).
[25]盧麗春,李延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研究綜述[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4).
[26]蔡昉,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示[J].經濟研究,2000,(10).
[27]劉強.中國經濟增長的收斂性分析[J].經濟研究,2001,(6).
[28]沈坤榮,馬俊.中國經濟增長的“俱樂部收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02,(1).
[29]陳安平,李國平.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收斂性:時間序列的經驗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11).
[30]馬拴友.于紅霞.轉移支付與地區經濟收斂[J].經濟研究,2003,(3).
[31]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趨同與分異研究[J].人文地理,2004,(6).
[32]彭國華.中國地區收入差距、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收斂分析[J].經濟研究,2005,(9).
[33]江激宇.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易永生)
F061.5
A
1002-6487(2010)18-0147-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077105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07AJL009)
鄧冬林(1976-),女,云南楚雄人,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張偉麗(1980-),女,河南安陽人,博士,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