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珍
(梧州學院 中文系,廣西 梧州 543002)
淺析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意識的缺失及其培養途徑
王 珍
(梧州學院 中文系,廣西 梧州 543002)
大學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存在著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缺失、自身安全防范意識的缺失、維權意識的缺失以及心理安全意識的缺失等現象。這與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境、就業歧視,缺乏專業化的就業指導等密切相關。因此,高校應開設就業安全教育課程,講授就業安全防范知識,加強社會治安形勢教育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建立就業心理疏導中心,開展各種與就業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構建一個有效的就業安全教育引導機制等。這些成為加強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意識培養和保障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的主要途徑。
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意識
大學生就業安全問題是伴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而出現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在進入勞動力市場自主就業時,由于就業市場的不健全、不規范,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畢業生求職心切、經驗不足等弱點,以試用期、收取不合理的各種費用、許諾高工資、無償占用智力成果等五花八門的手段設置種種就業陷阱。據有關調查,有55%的大學生遇到過就業陷阱,49%的大學生選擇了忍氣吞聲。[1]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見的種種就業陷阱,輕則上當受騙,不能及時就業,重則在人身、財產、信息、心理等諸多方面出現安全問題。[2]
大學畢業生安全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畢業生本人自身的發展前途,而且對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一旦發生畢業生就業安全事故,不僅是個別學生受到傷害的問題,還會牽動學生家長,波及其他學生的情緒,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加強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意識的培養,增強其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不僅現實意義重大,而且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安全防范意識主要呈現如下幾種形態。
一是缺乏對個人信息的防范保護意識。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和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畢業生通過在本校園舉行的專場招聘會成功就業的相對來說很少,大部分畢業生都是經過反復參加社會上的各類面試和招聘的雙向選擇而就業的。因此,在每年的求職過程中,大學畢業生為了增加求職成功的可能性,或通過網絡,或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招聘會,廣發個人求職簡歷,以期 “廣種薄收”。這種 “廣種薄收”式的求職方式,盡管擴大了求職成功的概率,但其風險也大。如果其簡歷所投的是正規的就業部門,有助于達到推介自己的目的。但如果這些信息被一些心存不良的招工騙子所獲,其求職簡歷上所泄漏的個人重要信息為不法分子取得,那將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受騙引發安全問題。媒體報道的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業求職過程中受騙上當的事件,就是由于其個人信息泄漏所致。
二是缺乏對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識。缺乏對自身安全防范意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大學畢業生去異地參加招聘會或者面試時的住宿安全。部分大學生因經濟原因,為了省錢,往往會去租住一些價格低、安全措施差的小旅館或日租房。這些地方,因租住人員社會成分復雜,極易發生人身傷害事故。其二是個別畢業生無防人之心。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旅途中,與剛認識的 “老鄉”或自稱是 “校友”的人,視為同路人,把個人信息告訴別人,把自己的貴重物品托付別人看管,最終導致所攜帶的財物被盜,畢業證書也丟了,工作沒法找,連回家的路費也沒有了。其三是因社會閱歷淺,容易輕信他人,導致被騙加入帶有傳銷性質的用人單位,導致人身安全受到損害或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求職期間被騙而落入傳銷團伙的報道,幾乎每年都有。
三是缺乏通過法律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在大學畢業生求職期間,一些不法中介機構和單位利用畢業生求職心切的心理,用高薪誘惑招聘大學畢業生,并收取一定數目的中介費和 “押金”。進入單位上班后又規定三個月的試用期期間不給薪水,等試用期一到,便以各種理由認定其 “不能勝任工作”而將之解聘。還有的單位在簽訂就業協議時不簽訂正式的用人勞動合同而代之以有失公平的霸王格式勞動合同,有的甚至還扣押畢業證 (身份證)等重要證件,隨意無故解聘等等。對這些侵犯大學畢業生權益的行為,很多大學畢業生缺乏用法律保護自己合法勞動權益的意識,往往忍氣吞聲。
四是缺乏心理安全意識。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臨近畢業的大四學生自殺的消息屢屢見報。當然,這些案例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都說明了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或者說心理健康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防范意識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困境所致。自2006年以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公共話題。據人保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還多19萬人。[3]正如媒體報道中所說道:“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一個招聘人數不多的崗位,前來應聘的常常有上百個研究生或是上千個本科生。于是,出現了博士生搶碩士生的崗位,碩士生搶本科生的崗位,而本科生只能與大、中專生爭飯碗的局面,甚至還出現了大學畢業生 “零報酬”就業等現象。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和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期間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其就業安全防范意識自然也就顯得薄弱了。
二是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加劇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由于高校畢業求職的大學生隊伍非常龐大,當前的就業市場實際就是一個賣方市場,招聘單位可以輕易招到員工,導致招聘單位挑三揀四,形成各種就業歧視:性別歧視、相貌歧視、學歷歧視 (有的用人單位不僅要求應聘者有研究生學歷,同時還要查看其本科就讀的學校)、年齡歧視 (各地招考人員以35歲為最高線)、戶籍歧視等。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不僅剝奪了一部分人的就業機會和工作權利,而且也加劇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壓力。
三是缺乏高水平的專業就業指導。盡管目前高校都設有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但大多數停留在就業信息的收集和就業手續等具體日常事務的辦理上,缺少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
四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指導缺失。如今面臨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多為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獨生子女,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輿論和現實的影響,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少大學畢業生,尤其是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貧困生、殘疾生、考研失敗而沒有為就業做準備的畢業生,容易產生懈怠、無所適從甚至絕望的心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心理指導,極易發生就業安全問題。如石家莊學院的劉偉在臨近畢業時選擇了自殺,其留下的近10萬字的日記,處處透露出面對就業的壓力。[4]
加強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意識教育內容十分廣泛,從其內容性質上可以分為就業安全知識教育、就業安全技能教育和安全對策教育這3個方面,涉及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安全問題是一個比就業率更為重要的社會問題,不僅關系到千家萬戶,而且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需要法律法規制度的規范,需要有力的監控管理,需要高校本身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需要畢業生提高自身的就業素質,需要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加強法規意識和誠信意識。
首先,要加強大學畢業生安全意識的培養,其主要任務在高校。在大學生就業總體形勢嚴峻的背景下,高校應該加強對畢業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切實提高畢業生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信息安全。為此,高校應該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是高校要開設就業安全教育課程,應將就業安全教育納入正規的教學管理中并保證一定的授課時間。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利用學生社團、共青團的活動,開展集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安全就業知識競賽、文藝表演等活動來普及安全知識教育。將教育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在一起,寓教育于活動中,可以加深學生對安全教育的理解。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校報、學校廣播、宣傳櫥窗、板報等媒體,多渠道、多種形式開展全面宣傳、普及大學生就業安全知識。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教育的優勢,在學校網絡上發布就業安全教育的信息,分析典型案例,進行與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大學生就業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
二是對臨近畢業的學生講授有關就業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識,主要以防范人身傷害、財物受損及個人信息泄密等為主要內容,通過系統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就業過程中增強安全意識,提高警惕性,有效預防各類就業陷阱、事故的發生,保護自身及他人的人身、財物、信息安全,確保個人的合法利益免受或少受侵害。
三是加強社會治安形勢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社會治安與學校治安的區別,認識到人才市場并不是安全的。可以通過違法犯罪分子運用各種手段侵害求職大學畢業生安全的案件,增強其安全意識,提高防范能力,防止自己人身和財產受到侵害。
四是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要反復進行與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的宣傳教育,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 《人事爭議處理暫行規定》、 《人才市場管理暫行規定》等,使每一個學生都知法、懂法和守法。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保證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其次,建立就業心理疏導中心。目前大學畢業生大多數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抗壓能力差,二是抗打擊力差。高校要引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智能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人際關系和諧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性教育、心理衛生知識教育、挫折應對教育等內容的教育。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
為此,高校的心理服務部門,要建立就業心理疏導中心,幫助將畢業的學生有針對地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可以通過心理講座或進行與擇業有關的心理測試、社會適應性測試等形式,使畢業生們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充分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增強自我維護和心理健康意識。此外還要加強與畢業生的溝通交流,以增強大學生就業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再次,要構建一個有效的就業安全教育引導機制。大學畢業生離校之前無論是在求職還是實習上崗,就學籍管理而言,還是在校學生。然而,由于大學生在就業階段人員比較分散,師生溝通不夠,就業安全教育出現了盲區,對那些在求職過程或在企業從事生產勞動的學生,學校很多時候對他們可以說是鞭長莫及了。因此,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問題上,單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一個由政府、企業、學校、家庭一起形成合力,構建一個有效的就業安全教育引導機制。一方面,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逐步完善招聘管理制度,要建立有法可依的市場導向機制,對相關企業要實行資質審核制度和長期監管制度。一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解決學生就業的根本在于市場,就業市場的安全有序是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隨著國家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人才的流動越來越頻繁,各種媒體和人才市場上的用人信息越來越多,而且真偽難辨,這就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有所作為,將企業納入政府長期監控的視野范圍之內。此外,學校要經常與在外求職的學生保持聯系,掌握每位畢業生的思想狀況和擇業過程,對畢業生全員實行有效監控,為遇到困難的同學提供及時有用的幫助。高校要嚴格實行請銷假制度,將外出求職畢業生的登記制度納入學校就業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疇。
[1]王勇.風險社會下的“大學生就業安全”治理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7).
[2]胡清華.論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安全防范意識的構建[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6).
[3]李映成,劉啟亮.淺論大學畢業生就業安全體制的構建[J].決策管理,2008(15).
[4]寇全強,唐笑,陳麗麗.大學生就業安全分析及應對策略[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9(4).
D912.5
A
1673-8535(2010)05-0094-04
2010-07-25
王珍(1966-),女,湖南文昌市人,梧州學院中文系副書記,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