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漢陽區永安堂小學 余琴
對學校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的探究
■武漢市漢陽區永安堂小學 余琴

余琴,女,武漢市漢陽區永安堂小學教導主任,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學基本功扎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膽探索,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教學效果顯著。積極參與武漢市十一五重點課題研究工作,多篇論文在國家、省、市獲獎,多篇案例、論文在省、市級刊物發表,多次參與鄂教版《語文讀本》《語文課堂作業》的編寫。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千百年來傳誦不衰的古詩文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瑰麗奇葩。從《詩經》到諸子百家,知識廣泛,包容博厚,辭章精華,內涵豐富,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千百年來,它已經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教科書,成了我們民族素質的滋養劑。古詩文蘊含的價值已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認可,不少專家學者也正在倡導學校推行古詩文誦讀活動。學校,特別是小學,開展古詩文誦讀尤為重要,應該大力倡導。
目前,學校經典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對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經典文化常識嚴重不足,無法體會古典詩中優美的意境、古典詩中的思想感情。再者,小學階段對古詩文的教學重視程度也不夠,教學中只是疏通古詩文意思,少了鑒賞。教學方式缺乏情趣,忽視了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造成了經典文化教育的失落。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引導和培養學生了解中華文化之根,把握中華文化命脈是責無旁貸的義務。“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國的古典詩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資源,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小學生正處在記憶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作為小學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為學生播下最好的種子,撒下最好的養料,為他們的人文修養奠定基礎,使其終生受益。
1.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呼喚古詩文誦讀的開展
教育部制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要求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凝練,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營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小學階段不少于160篇(段)。這說明新一輪課程改革更多地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經典古詩文的教學。課程改革,為古詩文的誦讀展現了一個廣闊的前景。
2.中華文明的傳承,呼喚古詩文誦讀的開展
南懷瑾先生多次說過:“任何國家都必須有民族的文化要繼承。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古詩文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責無旁貸地要擔當起這一文化傳承任務,要引領學生走進古典藝術的殿堂,去體會古詩文的語言美、感受古詩文的畫面美、領悟古詩文的意境美、理解古詩文的哲理美、體會古詩文的情感美,使中華民族的文明通過古詩文這一載體得以傳承。
3.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呼喚古詩文誦讀的開展
兒童的經典教育,關系到人文精神的重構。江澤民曾指出:“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有助于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應當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基礎,讓孩子從小誦讀經典詩文,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小學開展古詩文誦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還能使孩子在耳濡口吟、日積月累中獲取圣賢思想智慧的滋潤,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4.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呼喚古詩文誦讀的開展
兒童研究專家指出,13歲以前是人的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及早讓兒童受到傳統優良文化熏陶與教育,在他們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最具價值的經典古詩文,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漸培養其品德、開啟其智慧,為他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與秉性奠定基礎。
好的誦讀環境將對培養學生的古詩文誦讀興趣產生重要的影響。我校努力濃郁古詩文誦讀氛圍,讓每一面墻壁、每一寸空間,都顯示出書香文化特色,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啟迪學生智慧,使古詩文的誦讀呈現勃勃生機。
1.匯編讀本,為古詩文誦讀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
為了更有效地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我校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參考《課程標準》設定校本課程,編寫出形式上學生喜聞樂見、編排上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內容上循序漸進的校本讀物——《誦讀中華古詩文》1~6年級誦讀本12冊,分年段有計劃系統地學習二百首優秀古詩文。我校推出了學期必背古詩目錄,根據年級的差異,確定古詩文的數量和難易。讀本除教材中多見的寫景詩篇外,對寫人、記事、抒懷、寓理的詩文也適當增補,力求題材廣泛,全面滋養。另外還選編一些描寫古代孺子童趣生活的詩文等,使古詩文誦讀活動的開展有了載體與依托。
2.精心設計,營造良好的古詩文誦讀環境
為了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保持誦讀的興趣,我校想方設法營造誦讀氛圍,創設良好的誦讀環境。
進入校門,便是我校的“詩文教你行”導讀黑板,“天生我材必有用”、“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等名言警句每日更換。教學樓主體過道布置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言必信,行必果”、“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校園標語。學校設立古詩文長廊,名言警句、詩畫雕塑及宣傳警示牌等點綴于花壇之中,使花壇富有育人的功能。校園草地上布置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青草依依,踏之何忍”等宣傳標語。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讓校園彌漫濃濃的書香。
同時,各班開辟了班級“誦讀園地”和“班級圖書角”、“詩文書法作品角”,在黑板報中建立詩文角。在走廊、教室張貼經典名句和學生自辦的經典誦讀手抄報,購買古典樂曲磁帶碟片,適時播放,讓學生在濃濃的氛圍中感受詩文、品味詩文。在學生誦讀時,調用各種手段,創設誦讀氛圍。早上,當孩子們背著書包踏進校門,便可聽到校廣播室那柔和的琵琶曲、瑯瑯的詩詞朗誦聲。那韻味,深深地吸引學生快速加入誦讀隊伍。古詩文彌漫著校園,浸潤著學生的心田,使學生處處感受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書香文化。
3.搭建平臺,構建學校古詩文誦讀文化
經典文化的傳承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攜手合作,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作為培養學生成長主陣地的學校給古詩文的誦讀搭建一個開闊的平臺,尤為重要。從領導到員工,從教師到學生,齊心協力,努力做到教改者“敢為人先”、領導“搖旗吶喊”、老師“沖鋒陷陣”、家長“喝彩助威”、學生“云集響應”,使古詩文誦讀成為學校辦學興校的一大特色。同時,也借助各種媒介,用師生的智慧和汗水共同創建一個充滿清雅古韻的現代校園環境,學生、老師、家長置身其中,時時處處都有機會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