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姣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淺談識字教學的指導策略
■薛姣
人生識字聰明始。在我國的語文教學史上,識字教學歷來是啟蒙教育階段的一個重點。在新課標中,對識字教學作出了比較準確的定位:識字寫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字詞教學不但是重點,也是難點,因為識字量大,內容較為枯燥,學生往往學了這個,忘了那個,反反復復,識字效果總是不盡人意。那么,如何提高識字的效率,鞏固識字效果呢?下面,從四個方面談談識字教學的指導策略: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但觀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體,比較籠統,不夠精確,主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思維。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就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關注教材中的實物圖,然后讀準表示該字讀音的音節,最后讀準與音節相對應的漢字,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孩子們建立了文字與相對應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識字效率,鞏固識字成果。
教過低年級的老師會發現,在“認一認”中出現的漢字都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學生只要把文字與圖畫聯系起來,就能憑借日常生活對這些事物的認識,輕而易舉地讀出這個字的讀音,把握他的意思。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優勢,通過暗示或點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事物、音節、文字三者之間的聯系,體會到自主識字的快樂。
2.充分利用“四言韻語”押轍合韻的特點,通過多次反復而有趣的誦讀去整體把握,不要孤立地進行嚴格的識字教學。
3.充分利用課本最后“生字表”,通過對該表的綜合誦讀練習,把前面分散認讀的漢字進行整合,以強化復習和鞏固的效果。
《語文新課程標準》不僅把識字作為1~2年級的一個教學重點,在“量”的方面提出“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會寫800~1000個。”這么大的識字量,如何化難為易,使學生積極主動、興致盎然地參與到識字教學中去呢?我們可以教給學生許多生動有趣的識記方法,如“轉盤識字”、“游戲識字”、“看動畫識字”等形式,使得識字教學變枯燥為新奇,變呆板為活潑、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識字效率。
1.轉盤識字
形聲字在漢字中占到80%以上,讓學生掌握形聲的規律,對他們學習漢字十分有用。轉盤識字很受學生歡迎,如一年級下學期識字四的教學中,隨著轉盤的轉動,形旁“三點水、馬字旁、提土旁、單人旁”便分別與聲旁“也”組成了四個不同的形聲字——池、馳、地、他。這樣一種極富有童趣和智慧的拼字游戲,不但能讓孩子們輕而易舉地掌握一批具有規律的漢字,而且也形象地告訴他們:形聲字是有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成的,聲旁表音,形旁表意。
2.游戲識字
學習某些動詞時,可組織學生玩“快樂傳真”的游戲。如一下識字二,上課前,老師先把要學習的“跳房子、捉迷藏、打彈珠、跳皮筋、滾鐵環、抓棋子”這六組詞分別寫在紙條上,游戲時,一個人看了紙條后,要通過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轉化為動作,讓下面的小朋友來猜,猜對了得分,猜錯了則要扣分。下課后,還可把學生帶到操場上,一起玩一玩。當孩子們在操場上盡情地歡跳時,試想一下,為什么打彈珠的打、捉迷藏的捉、抓棋子的抓都是提手旁,而跳皮筋的跳、跳房子的跳都是足字旁,老師自然不必再費力去強調或解釋了。
3.看動畫識字
教學課件的運用,把枯燥的識字變得形象、有趣了,加以聲音的畫面更是吸引了孩子。如學習“采”時,課件展現出色彩鮮艷的畫面:一棵樹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靈活地采摘著樹上的果子。輔以字理與解說:“采”樹上采果子。動感的畫面,形象的解說,艷麗的色彩吸引著學生把畫面與相關聯的漢字“采”聯系在一起。
4、編順口溜識字
當“青”作為聲旁,加上不同的形旁,就變成了許多不同的形聲字,但學生一下子記不住且分辨不清,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編出一個順口溜來識記:有水方說清,有言去邀請;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濃;麗人留倩影,日出天氣晴;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編順口溜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我們加以引導,相信日積月累,學生編順口溜的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
另外,還有“讀兒歌”、“猜字謎”、“做加減法”、“講故事”等多種有趣的形式幫助學生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1.化繁就簡,有的放矢
一篇課文的生字繁多,會讓一些學生感到有些壓力,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為了讓孩子們減少這種“繁”的心理負擔,我們可以“化繁就簡”,就是先讓學生說一說本課哪些生字最簡單、最好記,這是“說一說、記一記”;再讓孩子找一找自己認為最難的字,這是“析一析、讀一讀”;最后把這些難字寫出來,作為難字教學記一記、描一描、寫一寫。
2.寓識于讀,讀識結合
所謂寓識于讀就是要把識字寓于誦讀過程之中,借助課文注有拼音的優勢,力求在讀書過程中認識漢字,解決字音,把認識漢字與正確連貫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緊密結合,用識字的成果去促進課文的誦讀。在誦讀時,要提醒學生特別重視詞語之間的停頓和整個詞串的誦讀節奏。如塞北、江南、海島、高原四地的地域特征與風光不同,那么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也應該突出各地不同的風格,讀出不同的節奏與韻味來。
3.個性識記,自主創新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選擇,自主創造,隨時交流識字方法。任何稚嫩可笑的方法,只要是學生的良方,我們都不能否定,都應該鼓勵。平時經常這樣提問:“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你用了什么好辦法?請你來教教大家!”“你覺得哪些字最難記、最容易寫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這樣既能讓大家分享識字的樂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能力。
4.連環識記,加深理解
單純記憶往往記得快忘得也快,如果以字組詞,連詞說句,形成連環,不但記得牢,還可以擴大識字面。如教學“活”字,引導學生說出“生活、活動、活潑、靈活”等詞語,在此基礎上,借詞造句、練習說話:“生活多么美好。”“春游活動太有意思啦!”“小鳥的眼睛多么靈活啊!”把生字放入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新字的興趣,又加深了對字詞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確,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教育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整合,走出語文課只教“語文書”的圈子,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學習引向生活的大舞臺,引導兒童在沸騰的生活中主動識字,建立一個識字教學的開放系統。
1.課堂生活化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我們倡導在生活中識字,就是把識字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積累聯系起來,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
2.生活課堂化
兒童要生活,必然要與漢字打交道,漢字作為一種文化,作為母語的書面符號滲透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布置學生觀察從學校到自己家里要經過哪些單位,看見哪些廣告、標牌,運用學到的“看拼音識字”、“看圖識字”等方法,認識生字,每人準備一本生活識字本,回家后自己說一說,并讓家長寫下來,把識字與熟悉物體有機地結合,生活課堂化,這是非常不錯的識字方法,我們要大力宣揚,熱情鼓勵,促使孩子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語文教師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實踐和探索。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鄔家墩小學)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