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數學課堂教學體會點滴
■王健
數學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克服學生畏難心理,使他們在愉悅的情境下學習,是開發學生的非智力潛能,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如講“等速螺線”一節時,教師講:“有一根小棒,上面有一個小蟲,當小蟲在棒上不動,而小棒繞一端點作勻速圓周運動時,小蟲的軌跡是什么?”學生回答“是圓”,教師接著問:“當小蟲沿棒作勻速直線爬動時,小蟲軌跡是什么?”這一問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教師很自然地引入新課“等速螺線”。又如在講“線面垂直”的定義時,可讓同學們回憶升國旗的情景,當太陽從不同時刻不同的角度照射旗桿時,旗桿在地面上的影子是什么圖形?學生回答是直線。教師再問:直線與旗桿成什么位置關系,回答是互相垂直,當太陽下山時,換一個角度照射,旗桿仍垂直,從而引進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他們的興趣。以上例子說明,只要注意挖掘,教師導入新課時總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學生難以掌握的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三角板去量如圖的模型的大小。

顯然學生發現方法不同則答案不同,有必要規定統一的量法,從而建立起“平面角”的概念。這種小步子、多臺階的方法在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方面效果較好。
例如在講“球面”時,教師出一個題目:“有一個人從地球某地出發,向南走了一公里后,再向東走一公里,再向北走一公里,則回到原來出發地。問他是從哪里出發的?”一開始,許多學生從平面的角度考慮問題,后來發現在平面上找不到答案,于是聯想到球面,那個人的出發點是北極點。這樣可讓學生強烈感受到球面與平面的區別,教師再問其它出發點是否可以,學生經討論后又發現了無數個出發點(南極附近),只要該點處緯線長的若干倍是一公里即可。這樣融教于實際,寓教于樂,使學生感到數學并不遙遠,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數學是很美的,包括簡單美、和諧美、對稱美等。例如“簡單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柱體有多種不同的形狀,而體積公式竟如此簡單。這種簡單美可以幫助同學深化理解知識,特別是記憶、歸納、復習中很有用。再如三倍角公式:sin3θ=3sinθ-4sin3θ,cos3θ=4cos3θ -3cosθ較難記,但若引導學生去仔細地觀察,發現它們都是兩項的差,都是的同名函數,一次式的系數都是3,三次式的系數都是4,同的是前者一次式是被減式,后者一次式是減式,這是一種和諧美,容易記得住。教師可引導學生用簡單的方法去美化去優化過程,簡化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課堂上教師親切的語言和表情,多鼓勵,少指責,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學其理,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并愿意把錯誤暴露出來,求得教師指正。對于學生回答問題或解題中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能嘲笑,要努力去發現他們的進步,及時表揚,同時也要中肯地指出錯誤,幫助他們提高。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就會產生信任感,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習數學興趣就能不斷提高,學習成績也就不斷提高。
教無定法,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一定的教學機智,就能提升學生的非智力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江蘇省鹽城市澤夫中學)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