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吟
亞洲貨幣基金終現雛形
■/王小吟
繼2009年5月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會議就清邁倡議多邊化主要要素達成共識后,12月,10+3財長和央行行長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宣布正式簽署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
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的核心目標是既能解決區域內國際收支和短期流動性困難,又能對現有國際融資安排加以補充。區域外匯儲備庫的正式成立,更顯現了亞洲貨幣基金的雛形。
十年磨一劍。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得東盟各國更加意識到執行清邁倡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經歷了近10年的醞釀、商討、籌備和發展,2009年12月28日,10+3國家終于宣布正式成立區域外匯儲備庫,資金總規模1200億美元。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將強化本區域防范風險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協議規定了各國的份額和借款乘數。東盟出資240億美元,占20%,中、日、韓三國出資總額為960億美元,占80%。其中中國與日本出資額分別為384億美元,占比各為32%,借款乘數為0.5。相比之下,東盟各國的出資額較少,但是借款乘數比較高。例如,越南出資額為10億美元,份額占比僅為0.83%,借款乘數卻高達5。這意味著越南借款范圍最高可達50億美元。份額的分配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1200億盤子對于中日韓三個大國來說太小,實際上是大國為穩定區域金融所盡的一個義務。因為東盟國家借款乘數高,對他們的金融安全會有實質性的穩定作用。通過將清邁倡議“多邊化”,陷入金融困境的成員國能更快地從更大的資金池中獲得融資。此舉加強了中國與東亞國家的經濟與金融聯系,通過區域金融合作,加強幣種相互流通,使得人民幣國際化又邁出一步。
清邁倡議起源于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日本關于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的倡議,但由于美國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反對,亞洲貨幣基金組織的設想擱淺。但亞洲各國并沒有停止區域合作,2000年5月,10+3財長在泰國清邁共同簽署了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絡的協議。清邁協議的本質是在10+3框架下的一種雙邊美元互換安排。根據清邁倡議達成的事項,當某個國家面臨外匯資金短缺困難時,其他國家可以幫助其緩解危機。
此前,在清邁倡議框架下,“10+3”各國之間已簽訂16個貨幣互換雙邊協議,涉及8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這一安排有兩個缺陷。首先,由于是雙邊的合作,所能提供的流動性支持較小。其次,參與互換的雙邊都陷入流動性危機時,這一安排就無法發揮作用。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清邁協議的局限也顯現出來。深受金融海嘯沖擊的韓國,在2008年10月選擇向美聯儲抵押借款了300億美元,而沒有啟動清邁倡議的貨幣互換。清邁協議到現在從來都沒有啟用過。于是,各方開始推動清邁協議的多邊化。
早在2003年10月,中國總理溫家寶首次提出“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倡議,建議將清邁倡議下較為松散的雙邊貨幣互換機制整合為多邊資金救助機制,得到與會領導人的積極響應。2007年,各國財長決定選擇自我管理的區域外匯儲備庫作為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具體形式。2008年5月,各國財長決定區域外匯儲備庫起始規模為800億美元,其中中日韓與東盟出資比例為8∶20。2009年2月,各國財長決定加快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將儲備庫規模擴大至1200億美元。2009年5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10+3財長會就清邁倡議多邊化具體形式——區域外匯儲備庫的出資份額分配、出資結構、貸款額度、決策機制等所有主要要素達成一致。有專家將其形容為東亞的“IMF”。
清邁倡議多邊化實際上是在扮演最終貸款人的角色,幫助各參與國彌補外儲不足的問題,增強其抵御貨幣危機的能力。從1998年金融危機提出這份倡議,到現在已經11年了,歷經曲折,在此次全球危機的壓力下才終于達成。
2007年5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東盟10+3財長會議上,各成員國根據清邁倡議多邊化工作組的建議,原則上同意選擇自我管理的區域外匯儲備庫作為區域多邊資金救助機制的具體形式。所謂自我管理的外匯儲備庫,是指由各成員國央行分別劃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匯集成區域儲備基金,再由該基金簽署協議委托各成員國在非危機時期分別管理各自的出資,在危機發生時將資金集中用于短期資金救助。
儲備庫實際上并非一個真實的基金池,而是由成員國提供的一種承諾,資金的管理權依然歸屬于各國外匯管理部門。9年間,清邁協議完成了三大步的轉變:以雙邊貨幣互換為核心的清邁倡議,到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再到建設區域外匯儲備庫。而在危機時期使用儲備庫資金時,需要建立相應決策機制。并且為了保障借款國能夠按時還款,需要對借款者的宏觀經濟進行獨立監測。協議規定了資金使用的“程序和條件”。但尚未披露是否建立一個獨立的機構來行使這一職權。獨立機構對于儲備庫意義重大。東亞儲備庫加上獨立監測實體,其實就是亞洲貨幣基金的雛形。
對于持有超過兩萬億外匯儲備的中國來說,在遇到流動性危機的時候,總金額只有1200億美元的清邁倡議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中國在東亞區域內的貿易額已經占到了總貿易額一半,保持區域內的金融、經濟穩定符合中國的利益。同時,作為一個東亞區域內的多邊機制,中國和日本同樣處于領導地位。這有利于中國在東亞區域中進一步發揮自身的作用。從更長遠看,在清邁倡議多邊化基礎上,可以發展成為一個類似于歐元區的貨幣共同體。
清邁倡議多邊化簽約后,可以減輕東亞國家對美元儲備的依賴,降低了進一步積累美元的必要性。另外,東亞國家可以繼續深化合作機制,建立起共同的外匯儲備庫。甚至東亞國家之間可以貨幣互相盯住,互相保持匯率穩定,最終形成區域統一貨幣。
清邁倡議多元化將對維持東亞金融穩定起到積極作用。東亞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日本都掌握著巨額美元外匯儲備,將其中一部分拿出來作為區域金融的穩定資金,以適當方式為亟需資金的國家提供必要支持。而東亞國家將一定份額外匯儲備匯入儲備庫,不但強化了本區域防范風險和應對挑戰的能力,而且通過規模效應避免了各國為防范金融危機而被迫持有過多的外匯儲備。
盡管有專家透露,清邁倡議將設立監視各國宏觀經濟和財政運營情況的獨立機構,以確保外匯儲備庫在融資過程中的風險系數較低,但這一機構何時、何地設置還在討論中。但從提出以雙邊貨幣互換為核心的清邁倡議,到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再到建設區域外匯儲備庫,標志著亞洲金融合作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江蘇淮安分行)
【相關連接】
貨幣互換原理
貨幣互換又稱“貨幣掉期”,通常是指市場中兩筆金額相同、期限相同、計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貨幣不同的債務資金之間的調換,同時也進行不同利息額的貨幣調換的市場交易行為。持有不同幣種的兩個交易主體按事先約定在期初交換等值貨幣,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應利息。雙方的事先約定就是貨幣互換協議,但互換的是貨幣,它們之間各自的債權債務關系并沒有改變。
貨幣互換的條件與利率互換一樣,包括存在品質加碼差異與相反的籌資意愿,還包括對匯率風險的防范。
貨幣互換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起初主要是在商業機構之間進行,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較優勢,降低各自融資成本,鎖定各自匯率風險。近年來,各國央行也開始將貨幣互換用于區域金融合作、實施貨幣政策和保持金融穩定。
貨幣互換的優點:(1)降低籌資成本;(2)滿足雙方意愿;(3)避免匯率風險:互換通過遠期合同,使匯率固定下來。
缺點:與利率互換一樣,也存在違約或不履行合同的風險。一方違約,另一方必然因利率、匯率變動而遭受損失。貨幣互換與利率互換可以分別進行,同時也可結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