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十大名師 程良焱
真正“讓每一塊石頭都說話”
■武漢市十大名師 程良焱
前些時候,中央電視臺的電視劇頻道重播了一部兒童題材的電視劇,該劇反映的是河北地區的一些少年兒童在河北梆子劇團少兒藝術學校的學習生活。電視劇拍得如何,我是外行,不敢妄加評論,但從間隔不長又重播來看,觀眾緣應該是不錯的。之所以提到這部電視劇,是因為其中至少有一個做法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借鑒。
十來歲的孩子學戲,基本功固然重要,戲曲的觀念、意識也應該是十分重要的。戲曲精神、戲曲文化逐漸滲透到每個孩子的神經和血液中,對他們從一個小“戲子”成長為戲曲表演藝術家將會起到很好的“底色”作用。而這一切,空洞說教不一定能夠奏效,于是藝校的老師們煞費苦心精心營造戲曲文化環境,讓孩子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從教室到寢室再到訓練場,不僅有“學戲先學德,作藝先做人”的立人之訓,有“業精于勤”的警策之語,還有“弘揚梆子藝術”的激勵標語和琳瑯滿目的臉譜巨畫;校長教戲,班主任教戲,老師教戲,就連廚房里的炊事員和守門的老頭都“出口成腔”,而且經常跟學生交流。學生無論走到哪里,看到哪里,聽到哪里,處處是戲,時時是戲,濃郁的戲曲文化環境隨時陶冶著學生的心靈,這些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有意無意之中,從里到外被梆子戲“染”了個透,一個個都像模像樣起來。看到這些情節,著實令人由衷高興。靜下心來一想,這個戲校的做法不是也值得我們三思嗎?
現在,各地學校都在爭創縣級、市級、省級示范學校,很多學校提出了自己的辦學思想、辦學特色、辦學模式,鬧得熱火朝天,但有多少學校把這種思想、理念,變成了一種校園文化、校園精神呢?有多少學校的教室、寢室,建筑、園林,領導、教師,課程、制度,每一個人,每一件物,每一段時間,每一處空間,都散發著校園主體文化的芳香呢?可能還遠遠沒有做到。有一位校長在談到校園文化建設時說,他的目標是“讓校園的每一塊石頭都能說話”,說得多么通俗形象,又是多么到位啊!校園文化真正形成了一個“場”,它的整體效應將是不可估量的,學生置身其中,感受、體驗、領悟、化萬物而為師,他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他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一定會更快一些。
據說在高等教育校園里,有一個理論叫做“泡菜壇子理論”,意思是說,大學的工作就是當好一個“泡菜壇子”,壇子里面配制好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泡菜用水,學生如同蔬菜,置身其中去浸染、感受、變化、發展。這種理論不知道有多少人接受,我是十分欣賞的——學生在一定的環境中去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正是教育要追求的境界。還聽說有一所著名的高校,在舉國上下擴大高校招生、建設大學分校的熱潮中“巋然不動”,既不大量擴招,更不辦分校,它的理由是:校園文化是不能移植的。一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百年老校,每一塊石頭都是文化!真是至理之言!的確,一所學校有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就如同一鍋湯,稀釋了,就沒有味道了。而一所學校的品位,并不在于它的大小,恰恰在于它的文化精神,和這種精神對于學生的熏陶。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只有2000多名學生,卻是世界知名學府,就是一個明證。
一所學校要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并充分發揮它教育學生的功能,有許多工作要做。上面說到的那所少兒戲校只有幾十個學生,十來個老師,他們做到了。我們廣大的小學、中學和大學,規模大得多,力量強得多,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我們期盼,我們的學校能真正“讓每一塊石頭都能說話”。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夏一中)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