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華
因材施教的誤區芻議
■王利華
因材施教的意思是指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在我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即使是現在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真能做到的并不多,就是今天我們在教學中所說的因材施教,我們很多都是要求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教學過程中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時候就覺得那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口號而已。直到今天,因材施教還是如此的難,為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雖然人人都在喊因材施教,但實際上在教育部門,上至主管部門領導,下至教師,大家心里都信奉的是“教育萬能論”,就是說,學生成什么人,決定于我怎么樣塑造他。既然教育是萬能的,還有必要“因材施教”嗎?教育萬能的思想是把一切歸功于教育,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切人,而且采用這種假設方便統一管理,省腦筋。而只有在某些教師在自己的教育行為受挫時才會對“教育萬能論”提出質疑,可惜這只是暫時的,不久又會夸大這種教育的威力了。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的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改變人,但是要根據人本身的條件,能夠教育成什么程度還是有區別的。目前,我們在教學上盛行的是“一刀切”的填鴨式教學法,具體表現為班級授課。在班級授課中,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探索性和創造性不易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它有利于發揮教師的優勢,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它可以使教師高效地把系統的知識傳授給所有的學生,而不是一個或者幾個,它強調的是統一,齊步走。
即使教師真的轉變了觀念,從心里也承認學生有個性的差別,能力的大小,也還是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為他無法識別和判定某個學生屬于什么“材”,因為他缺乏一套專業的“診斷”技術。難道僅僅靠每次的考試分數來判斷學生屬于什么“材”嗎?我曾在村小任教,班上有一個14歲男孩,讀5年級,成績中上,聰明、話多、好動,但攻擊性超強!別說是在下課,就是在上課,他都隨心所欲地把一支筆或者一本書拋向任何一個同學,無論誰經過他身邊或他經過別人身邊,他就是習慣性的一拳或一腿,更可氣的是他連村里的牲畜都不放過,真正的雞飛狗跳!地里的莊稼他經常去“拔苗助長”,每天都有學生及家長投訴到我這來。我采取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他主動找我說:“老師,我知道是我不對,老是打架鬧事,打我出生就沒見過爸爸媽媽,在村里老受人欺負,小朋友有好玩的好吃的就在我面前炫耀,奶奶年級大了,我10歲才上學,現在我就是恨所有的人!”對他的行為,如果單從道德角度加以譴責,算不上因材施教。他需要的是安慰,是重新認識自我,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每個學生究竟屬于什么“材”,然后再決定如何因材施教。這應該是所有老師不可回避的工作。
雖然很多人也認為因材施教是對的,但卻無法實現。誰都知道,一刀切教學是最省力的。長期以來,在思想認識上,許多教師認為課堂教學以外即使要“因材施教”的學生也屬少數。那就是所謂的“尖子生”“優等生”。在情感上,對全體學生親疏有別,厚此薄彼。在實際行動上,把時間精力放在“尖子生”“優等生”身上,對他們寄予厚望,有意無意給予肯定和鼓勵,因為老師就靠他們爭光呢!而那些可憐的所謂的“差生”“后進生”呢?教師認為不是“材”,既無“材”可“因”,如何施教呢?
一個人可以被人愛,也可以被人恨,但決不能被人忽視。但愿我們的所有老師在班級授課的同時,把因材施教的工作落實到實處。
(作者單位: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