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
淺談數學學困生的轉化
■趙紅艷
由于數學具有科學性、理論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以及教師的水平和學生的水平存在差異,導致學生的數學成績和能力有明顯的差別,數學學困生就是其中一個很顯著的群體。數學學困生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數學困生在學校接受的是“冷處理”,有相當多的學生由于數學不及格而導致了學校生活的失敗。這些數學學困生更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尊重和接納,也是基礎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育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轉化數學學困生中銳意進取,貢獻出聰明才智。
1.數學學困生的界定
數學學困生是指智力屬于正常范圍,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適應普通學校教育條件下的數學學習生活,最終導致數學“學業不振”。數學學困生的主要特征是:數學成績低下,知識欠缺,膚淺呆板,死記硬背,思路不暢,興趣低下,態度不端,操作遲鈍,錯多且慢。
“數學學困生”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是相對的,因為人的智力的差異是永恒的,數學的天賦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數學學困生的存在也是合理的。但是,對于智商屬于正常范圍的數學學困生,在素質教育下,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采用切實可行的教育對策和方法,轉化和預防學困生。
2.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數學學困生出現的原因比較復雜,大致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原因,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心素質;另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包括教師水平、班級班風、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對數學學困生的教育轉化(預防)應針對不同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方法和對策,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巴班斯基認為“學困生產生的原因70%在學校教育”,而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負更大的責任。例如,在一所學校里,一名初一學生問他的老師∶“老師,課本上說,整數和分數的總稱叫做有理數。‘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數和分數這兩種數有什么道理?”老師回答:“這是數學上的規定,沒有為什么!”這樣的情況在學校的教室中并不少見,幾經如此就會使學生學習時不再思考,刻板記憶,不求甚解,這樣就會形成某種規律:
〔學生〕某小問題→問題累計→學習脫節→自信降低
〔教師〕不予重視→未及時補救→產生成見→期待喪失
學生從小問題的累積開始到學習脫節到最后自信降低,教師從不重視小問題的開始到后來又未及時查漏補缺,反而因學生的學習一時脫節而產生成見,最后喪失對學生的期待。所謂的數學學困生,主要都是由于在學習過程中經歷反復的失敗后,自我概念獲得了歪曲的改造,形成了消極的失敗心態,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與健康積極的原動力。隨著失敗次數的增加與對失敗體驗的加深,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意象、自我概念等變得越來越消極,進而自尊自信被徹底動搖,終于學困生開始逃避學習過程的主動介入,因為這種惡性循環才最終導致學生內部動力機制的徹底喪失。
3.新課標下的數學教育
《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說明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更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學習差異,允許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數學。這也說明教師和學生長期以來的角色定位需要互換,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由原來的單純的被動式的接受轉變為積極的、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教師由消極被動的執行者升華為與學生共建課程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關注數學學困生,樹立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學習數學的態度,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真正地達到數學上的發展。
轉化數學學困生是一項十分復雜細致的工作,又是一項必須做好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不僅僅是輔導學業,提高成績,而更重要的是通過輔導這種形式,個別接觸、關愛他們的成長,在感情上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在動機上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在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征程中增強他們的信心,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法,喚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親師信道
在轉化數學學困生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而信心的樹立除了學生自身的調整努力之外,更需要教師的肯定與鼓勵。教師要具備良好的耐心和一視同仁的態度。學困生通常存在自卑或無所謂的心理,但是如果教師肯定他們,給予適當的鼓勵,那么學困生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轉化。師生間有了感情,縮短了距離,教師講課會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排除學困生學習數學的心理障礙。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的提出是思維的開始,如果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融入學生熟悉的環境中,那么即使是數學學困生也會對提出的問題產生積極的思維狀態。例如學習“數學歸納法”時,教師可以演示多米諾骨牌游戲,并鼓勵學生發現骨牌被推倒所需條件。學生首先會覺得多米諾骨牌游戲很有趣,進而開始思考問題,得出要使骨牌被推倒需要兩個條件:①骨牌的排列:即保證前一張倒則后一張必定倒;②第一張牌被推倒。
3.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
《數學新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說明分層次教學已經被大多數教師與學生接受。分層次教學是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按照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設計,將學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在教學活動中以B層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使他們不會感到冷落,即達到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這樣進行因材施教,逐步遞進,使數學學困生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逐漸縮小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達到整體提高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陜西漢中市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