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友發
高考傳記文學閱讀命題特點及解題策略
■雷友發
隨著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實用文體被逐漸被納入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命題范圍。傳記文學,魅力四射。它帶有明顯的雙重性,即同時兼具真實性和文學性。傳記區別于其它文體的閱讀有三個顯著特征:傳實性特征、形象性特征和界定性特征。它的文學價值、歷史意義、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獨一無二,因而常被高考命題者看好相中。所以,在高考備考過程中,引導考生學抓住傳記文學的特征復習并總結出解題方法,對于提高復習備考質量,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傳記文學必須是真實的,這是傳記作者、傳記學者和傳記讀者的基本共識。真實性被認為是傳記文學創作的最高準則。例如,司馬遷寫藺相如,他抓住了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三件事;寫魏公子,他突出了請侯嬴和竊符救趙兩件事;寫田單他只寫了火牛陣一件事。這些事件都是真實的史實,絕非杜撰出來的。所以,蘇格蘭著名散文家和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歷史是無數傳記的結晶。”傳記文學的傳實性特征,突出表現為客觀敘事寫人。透過這一點,就會看到高考命題中許多由此衍生出的知識考點和能力考點。
例1.2009年全國高考福建卷實用文本閱讀《寂靜錢鐘書》第12題(題目略):
例2.2009年全國高考廣東卷實用文本閱讀《黃侃先生二三事》第19題:
文章是從哪幾方面敘寫黃侃的?請各舉一例。(4分)
【試題分析】上面二例,都是由傳記文學傳實性特征衍生出的命題內容。重點考查考生記敘的知識點和閱讀記敘文的能力點。
例1,正確答案為A、D。A項“是因為錢鐘書清高孤傲”,而原文中“有人將此誤讀為‘清高孤傲,自以為是’”的句子,這說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誤讀,而不是錢鐘書的真實本性。D項“意味著文章要圍繞各種人的‘靜’”,“寂靜錢鐘書”圍繞的應該是錢鐘書而非各種人。這道題主要考查考生突出真實主題的能力;即便寫了“各種人”的“靜”,同樣應該視為突出人物或主題的作用。
例2,屬于簡答題。這道題要求考生從不同側面或角度對傳主的真實性進行概括。傳記文學主要是通過敘事來達到傳人的目的,要求以真實性為基本原則,概括提煉的過程實際上是還原傳主真實性的過程。還原的過程不必考慮材料的真假,要忠實于原作。除此之外,這道題還要求舉例而言之。因此,可以作如下簡答:
“志士之狂”:例如,怒砸虎頭牌;或大鬧學堂,撰寫革命檄文。
“名士之狷”:例如,拒配校徽;或穿著古怪;耍大牌脾氣;嘲笑白話文。
“學術謹嚴”:例如,讀書非常認真,絕不輕易寫文章、說發現;或反復閱讀書籍,但卻絕不輕易寫文章、說發現。
當然還有其它的概括和舉例,但強調不同側面。
從上面的例子可知,在高考命題中,對傳記文學的考查常常忠實于傳實性特征,進行多個內容、多種形式的命題,重點考查考生敘事、理解、概括和歸納等知識與能力。
【解題策略】遵從傳記文學的傳實性特征,綜合運用分析、理解、概括、歸納等基本知識和能力,理清作品陳述的基本事實,把握傳主的人生經歷,辨別真偽還原傳主“原形”。
不可否認傳記文學的真實性是傳記作者、傳記學者和傳記讀者的基本共識,但是,由于傳記文學兼具真實性和文學性,所以特別是傳記讀者常常要通過閱讀傳記文學去審視真實的歷史和真實的人物,因而形象性特征就成為高考命題又一根據,即從文學的角度去考查考生把握歷史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例1.2009年全國高考江蘇卷實用文本閱讀《畫家黃永厚》第16題:
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形成黃永厚獨特畫風的主要因素。(6分)
例2.2009年全國高考福建卷實用文本閱讀《寂靜錢鐘書》第13題:
文章倒數第二段加點詞語“格調”的內涵豐富,請簡要分析。(4分)
【試題分析】不難看出,上面二例都是從文學的角度設計命題和考查內容,重點考查考生把握文學形象以及描繪文學形象的能力。
例1,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形象的能力,要概括黃永厚獨特畫風的成因,也就是要通過個性創作來把握人物形象。因此,可作如下概括:對繪畫藝術的畢生追求和熱愛;豐富、傳奇、坎坷的人生經歷;廣泛涉獵并閱讀;對社會人生的關注與思考和獨特的生活態度。例2,主要考查考生全面深入的分析問題,全面把握傳主的形象的能力。錢鐘書的“格調”是“靜”:在品格修養上,他始終靜靜的恪守著完整的人格,這樣才能寵辱不驚;在治學風范上,他始終自守“寂靜”,這是用心苦讀,潛心治學的重要條件。當然,語言形式可以變通,但應緊扣“品格”和“治學”,析之成理。
綜合上述諸例,我們可以看出,實用文本中的傳記閱讀命題常常表現出形象性特征。這是由于傳記的“文學性”特點所決定。
傳記通過真實的事實敘述,然后又通過文學的手段或方法加工,把一件瑣事層層剝筍,來充分展示傳主心靈的跡痕。當此之時,事實已不僅僅是事實。即便自傳也是如此。所以,帕斯卡爾說:“自傳作者敘述的不是事實,而是經驗:人與事實或事件的交匯。”因此,在傳記文學的復習教學中,讓學生透過傳記的真實敘述把握傳主的形象,無疑是獲得高分的有效方略。
【解題策略】遵從傳記文學的形象性特征,分析傳主的性格、情感,從而把握傳主的性格、情感與基本事實之間的關系;緊扣文學形象、描寫、修辭、語言特色等相關知識,綜合分析、理解、概括、歸納回答問題。
傳記事實,狹義地說,是指傳記里對傳主的個性起界定性作用的事實。在傳記事實和作者之間,讀者往往還應該把重心放在后者身上,這是認識論的必然優勢。作者傳記事實的過程中,一定會把“判斷”、“創造”和“心靈”融入事實。因此,在傳記文學作品中,傳記事實也好,再現形象也好,應該說都是為了達到“評”的界定作用。特別是“評傳”。因此,高考命題過程中常常借助界定性特征命題,旨在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傳”與“評”的關系以及判斷是非、辨別真偽、認識人事的評價能力,包括作者對傳主生平事跡、人生道路、思想行為、社會作用以及歷史地位等。
例1.2009年全國高考江蘇卷實用文本閱讀《畫家黃永厚》第17題:
從全文看,黃永厚的“冰炭同爐”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6分)
例2.2009年全國高考廣東卷實用文本閱讀《黃侃先生二三事》第21題:
作者這樣敘寫黃侃的寫作意圖是什么?(6分)
例3.2009年全國高考福建卷實用文本閱讀《寂靜錢鐘書》第14題:
文章的結尾說:“這個時代再也沒有了錢鐘書,但,是不是也因為這個時代不再寂靜?”請結合全文,深究時代的“寂靜”與產生錢鐘書這樣的大師之間的關系。(6分)
【試題分析】上述三例均是緊扣傳記文學界定性特征為內容進行的命題。要求考生通過閱讀,界定或評價傳主的內在精神品質以及對人生、事業、理想、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歷史地位和作用。例1,可界定為:①既關注現實、褒貶是非,又淡泊寧靜、低調處世;②對懂畫的朋友慷慨相贈而把重金購畫者拒于門外;③將自己對現實人生的態度借歷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達出來。例2,可界定為:①給我們介紹一個很有個性的學者。②用黃侃的性格和言行,來表現那個時代學者的自由風貌。③說明那個時代的新舊學者,在內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處(他們對學術獨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動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似之處)。例3,本題要求考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①人才的成長與時代有著緊密的關聯;②辯證地看待現代社會不再“寂靜”對人才的影響;③成為大師的關鍵在于自身能自守寂靜、恪守完整人格。當然,如有其它觀點,言之成理亦可。
【解題策略】遵從傳記文學的界定性特征,析出文本中作者的評論和思想并厘清與基本事實之間的關系;理解作者這樣處理的意圖;探討概括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并對作者所持的觀點和藝術處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這種界定和評價是建立在全面的、辯證的觀點基礎之上的。
總之,傳實性特征、形象性特征和界定性特征是建立在傳記文學這種特殊的文體的基礎之上的,是高考考查內容的外部表現形式。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借助傳記文學的文體特征,探究高考命題的依據、內容和形式,為學生提供高考備考的有效策略,無疑會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作者單位:武漢市新洲區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