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喜美
音樂欣賞中高中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馬喜美
音樂具有審美、認識、教育和娛樂的功能,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熱愛、體驗音樂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怎樣通過音樂欣賞教學達到審美育人的目的呢?
音樂是最富于情感的藝術,但音樂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準確、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當地表現出音樂情感的。這主要是因為音樂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的美感。
1.感知——發現美。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欣賞是經聽覺而實現的審美活動。馬克思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2.聯想——體驗美。音樂的聯想、想象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長期的音樂欣賞實踐中培養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一些音樂與標題一致的器樂作品和有明確詞義的歌曲,可以使人浮想聯翩、情意盎然,得到充分的審美享受。例如在我國春秋時期,鐘子期聽了俞伯牙演奏的兩首樂曲,分別以高山和流水的聯想來理解。由于這種聯想準確、深刻,從而使他們成為了知音。
3.創新——創造美。在音樂欣賞課堂上,我經常先給學生聽某一段音樂,然后設計“形象語言搶答題”,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他們爭先恐后地搶答,發言精彩獨到,語言機智幽默,與音樂形象十分貼切,顯示出很強的創新思維及獨創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關鍵,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增強美育的效果,還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營造藝術氛圍。如:請一些在器樂、聲樂、表演上有特長的學生上講臺來演唱、演奏、表演節目。進而使每個同學都能上臺來表演,培養同學們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形成一個積極的良性循環,對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審美教育的最終落實關鍵在教師。教師的自身素質、知識結構、藝術修養、專業視野等等,都是貫徹審美教育的先決條件。因此,必須要求教師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鉆研教材,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案,組織教學程序,努力營造美的氛圍,設計美的過程,從教師的儀表美和語言美,到授課的每個環節都有美育的滲透和參與。其次,必須培養自身好的藝術修養,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質,正確引導學生體驗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之間的聯系及區別,提高音樂課的美感,出色地完成音樂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山東省無棣縣無棣一中)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