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漢陽區永安堂小學 姚倩
古詩文誦讀教學淺談
■武漢市漢陽區永安堂小學 姚倩
一直以來,古詩文教學和“誦讀”二字形影不離。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創造力,最為精彩的因素。古詩誦讀教學,以其神情兼備的獨特的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與古人的距離,實現學習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古詩誦讀教學為課堂教學增添強烈的古為今用意識、濃烈的人文色彩,發揮出無可替代的永恒魅力。
1.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對古詩文的主題、思想、情感等的理解會因誦讀者的生活閱歷、知識經驗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而且許多作品本身存在著理解的多義性,這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造性地誦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果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他們可以依據誦讀教學所提供的作品作藍本,進行創造性的發揮。通過把握作品基調、控制情感、處理聲音高低快慢輕重,展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作品。像《十五夜望月》《寄揚州韓綽判官》《登幽州臺歌》等的誦讀由于學生的富有個性特色的演繹會顯得精彩紛呈。過程是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調動自身的文化、生活、思想素養進行盡情的演繹的過程,更是學生進行創造的過程。而這積極參富于創造性的二度創作,又正是文學作品所夢寐以求的讀者參與感知的最高境界。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詩文教學最突出的一點,是需要通過誦讀來讀出作品所傳達的情,所闡述的理。因為誦讀作品本身內容的博大精深,表現風格的多姿多彩,表現手法的精妙絕倫,吟誦品味之中,學生自然會被作者所抒發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觸動,自然會被作品高超的藝術手法折服,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體會到古詩文學習的奇妙精彩。如《秋思》《登幽州臺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古詩文教學,學生無不為誦讀所營造的意境、傳達的情感哲理所震撼,無不為誦讀教學那課堂上自己有創造性誦讀表演而喜悅,無不為課堂上可以自由地暢所欲言發表見解進行賞析爭論而驚嘆。學生由此產生高漲的熱情與濃厚的興趣,引發迫切學習的強烈愿望,激發更強烈的求知欲。
3.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誦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在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鑒賞評析,進行理性的思考。在這個環節,誦讀教學采用積極開放的形式,以民主的方法,營造寬松的環境和輕松的心境,教師不斷鼓勵,師生間平等對話,讓學生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進行質疑解疑,發展學生的潛能。如《漁歌子》鑒賞時,學生對詩中從人與景的畫面的描寫到畫面外想像的人物心理等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并設身處地的去感悟誦讀。這種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感悟的方法很貼近生活,學生也很容易融入,會十分投入地誦讀。在整體的感悟過程中,恰當地處理讀——悟——讀的層次,通過感悟詞中魚兒、流水那些自由自在的畫面,從而進一步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美妙之處。從而使學生思維得以拓展,口頭表達能力得以提高,智力也得以開發。
4.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誦讀教學所吟誦的千古美文是我國古代最優秀最杰出的文化作品。吟誦鑒賞之時,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優秀的品質時時激蕩著學生,滋養著學生的心靈,陶冶著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的精神得以凈化,道德得以提升,品質得以高尚。誦讀教學又以學生自己的理解而創造性地演繹作品情懷,學生在與作品作者同悲歡共喜樂中,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操。一方面要介入學生對作品真善美、假惡丑的判斷,不斷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誦讀教學所營造的既讓學生民主地大膽地發表見解,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又能增強學生主見,又能促進學生團結協作的人格的形成。
蘇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可見,誦讀是學好古詩文最有效的途徑。誦讀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體的古詩文誦讀教學中,可嘗試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展現古詩文的獨特魅力。
1.快速掃讀
讓學生用半分鐘的時間“掃描”詩中的文字,找出其中生僻的字詞,標注出來,然后通過交流或直接查閱字詞典的方法,將其解決——知其音,明其意。
2.細心聽讀
聽讀的過程是一個初步感知詩歌的過程,要讓學生在聽中初步把握詩中的“意”。教師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去誦讀,要讀得字正腔圓,掌握好詩的節奏韻律(教師在讀的時候可以配上與詩的內容相適應的一段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在聽中去感悟詩的意蘊,在優美的旋律中體味詩的意境。
3.圖文賞讀
誦讀時,要把握古詩的結構,了解詩人的思路,才能較好地領悟其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古詩的“情”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的依據。誦讀時,可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詩歌,更深刻地領悟詩意。
如教《漁歌子》時,可根據詩意,按照“情”路,配上了幾幅古色古香的圖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樂,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熟讀后,利用計算機可隨時變動的動態板書,抓住關鍵句,扣住“情”路,用填詞、填句訓練背誦,最后讓學生全詩背誦。學生在一個課時內既掌握了背誦,又把握了詩文,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4.想像品讀
反復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像,同樣,豐富的想像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在誦讀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在想像中誦讀,在誦讀中想像,運用想像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人的意境。如教讀《漁歌子》,可在教學伊始,就讓學生跟讀、比較讀、自由讀,然后采用展開想像、反復詠嘆的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理解。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留下各自的感覺,然后讓他們結合語言文字談各自的感覺緣由,再用他們自己的朗讀來深化自己的感覺,升華情感。學生的情感隨著詞的景物的變化而變化著,由開始的只詞片語的景物名詞到后來形象逼真的美景,由開始的平淡表述到后來的一次次入情的誦讀……想像詩人的心境,走進詩人的意境,理解詩人的情感。
5.“韻味”雅讀
“韻味”,指聲韻、節奏、韻律,主要指詩的音韻美、音樂美。中國的古詩多是節奏鮮明、音韻鏗鏘、悅耳動聽、韻味優美的。古詩的韻味主要體現在它押韻、平仄等方面。
(1)押住古詩的韻腳。“同聲相應謂之韻”。韻腳,就是韻文句末押韻的字。古詩,特別是格律詩,押韻是相當嚴格的。所以,朗讀古詩要抓住韻腳,突出韻腳,否則古詩的音樂美就會受到影響。不過,要說明的是,強調突出并不是一味地注重加大音量,而是根據需要來把握重音的分寸。重音的處理可以有“低中見高”、“實中轉虛”、“快中顯慢”、“連中帶停”的不同方法。
(2)掌握古詩的平仄。古典詩詞同音樂有密切的關系,其音樂美更表現在句子的平仄安排上。古詩的平仄安排一般以兩個字為一個音節,相互輪換組連而成。所以朗讀古詩,一定要根據平仄確定好音節,把握好節拍。格律詩的音節一般比較固定,五言詩一般是每句三個節拍,第一節的時值較長;七言詩一般是每句四個節拍,第二節的時值較長。當然,不同的古詩節拍劃分也要考慮語意、情感等表達的需要,不是說不能有絲毫改變。但是不管怎么變化,都要體現古詩抑揚頓挫、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的整齊又不失變化的音韻美、音樂美。
這是我的一堂張志和《漁歌子》的古詩教學課。
〔教學片段〕
(學生描繪詞中那美麗的畫面后)
師:那張志和看到的江南就只有這些景物嗎?發揮你的想像,幫作者說出他也許看到了卻又沒有寫出來的美景。(播放柔和的曲調,讓學生閉目想像由以上景物構成的江南水鄉景)
生1:有很多房子。
生2:有很多漁船。
師:除了這些,有沒有純自然的景物?
生3:有綠茵茵的柳樹。
生4:有金黃的油菜花。
生5:有許多飛翔的鳥兒。
生6:有好多美麗的花草樹木。
師:看來呀,江南的美景才不止這二十七個字哩。現在再來讀這首詩,相信你頭腦中的這幅畫會更美。(生看著畫面十分投入地讀著這首詞)
師:那“漁翁不須歸”的緣由是什么?
生7:因為漁人陶醉其中了,周圍的景色太美了,所以他不愿意回家。
生8:因為漁人沉醉在這美麗的江南了,所以他不愿意回家。
生9:因為有好多鱖魚,漁人想多釣幾條,所以不愿意回家。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知道原因了,那這句詞該怎么讀?大家讀讀看。
生們:特意在“不須歸”上放慢了語速。
師:聽出來部分同學不大想走,但是還不時那種戀戀不舍的感覺,誰來?
生10:不僅讀慢了,還加重了自己的不舍的語氣。
師:好,老師理解你的不舍了,可老師不明白的是,好像你那邊的雨下得有點大。(故意提高語調,其他學生會意,舉手)
生11:輕輕地讀出了“斜風細雨”。
師:對呀,這溫和的斜風細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說“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難怪他要流連忘返了。你再讀讀看。(讓剛才的學生再讀)
生10:很悠緩,很輕的讀出了最后一句詞。
(全班鼓掌)
師小結:詞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無限的詩情畫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所以“斜風細雨不須歸”。我們一起來把這句讀一讀,感受一下漁人當時的心境吧!(生入情入境地讀了出來,有些學生甚至還閉上了自己的眼睛在感受那種美境)
〔教學體會〕
整堂課以誦讀為中心展開,選擇以自主體驗——朗讀交流——層層深入——讀中感悟——拓展延伸的方式來進行,意在把整堂課設計成一張綿密的朗讀體驗網,達到一堂課就是一首詩、一篇優美的散文的境界。在讀的形式上,注重感悟誦讀的方式,采用自由讀、個別讀、反復比較讀、全班齊讀等形式,把學生牢牢地帶入詩的情境中,與漁人同喜同悲,讀出自己的理解感受,體驗感悟,表達感情。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音樂、畫面的渲染,創設情境,借此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想像,體驗詩中的美景。教學“斜風細雨不須歸”時,我沒有先讓學生盲目地去讀,而是讓他們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先說了出來,然后,再讓學生去理解詩人心中的情感,之后再讀這一句,這樣一來,學生對詩情理解了,自然讀得就十分到位。特別是最后將“斜風細雨”單獨提出來品味,讓學生自己和詩人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會合,這種意境是很難得的。在教師一次次地推進朗讀過程中,學生也就把自己融入到這種美妙的意境中了,后來課堂上爆發掌聲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整堂課教師用多層次的“讀”,擺脫多余的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的傳統模式,進行了讀與悟的合理整合,達到書聲瑯瑯的境界,讓學生在讀景、讀畫、讀境中體驗、感悟《漁歌子》那如歌的自然美、詩意美、意境美。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誦讀是學好古代詩歌的有效途徑。誦讀是引發讀者與詩人情感共鳴的酵母,是詩人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詩中的字句就會鮮活起來,古詩也會變得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詩人的情感體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置身于這樣聲情并茂的語言環境中,自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古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潛入讀者的腦海,自然會產生“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理自知”的功效,從而真正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升華。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