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家長需要教育智慧
———陳鶴琴家庭教育思想采擷
■陳紅梅
作為我國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陳鶴琴先生在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中國化、科學化的兒童教育道路時,也在家庭教育領域進行了長時間、開拓性的實驗和研究。他的研究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家庭教育研究由經驗化向科學化發展的進程。重溫陳鶴琴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書,驚訝于其教育思想頑強的生命力: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案例與闡述深入淺出,教育智慧俯首可拾。在21世紀的今天,對無數焦慮和茫然的家長而言,它依然富有借鑒價值。本文擬從家長作為教育者需要教育智慧的立論基點對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進行新的梳理和解讀。
家長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使然。然而僅僅有愛是不夠的,要想培養出身心健全、快樂幸福的孩子,還需要家長明確自身教育者的角色,具有較高的教育智慧。家長與孩子互動成長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沒有教育智慧相伴的家庭教育,最終對孩子將是一種損傷或毀滅。家長無私的愛心換回的很可能是傷心甚至是寒心。
家庭教育是一項充滿智慧的社會活動。教育智慧是指家長在愛的指引下,基于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理性科學地根據家庭教育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能力。具有教育智慧的家長能使家庭教育達到自由、和諧、開放和創造的教育境界。陳鶴琴先生自身的教育智慧甚高,堪稱教育藝術。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評陳著之〈家庭教育〉——愿與天下父母共讀之》中風趣地寫道:“估計起來全中國6歲以下的小孩子每年流的眼淚該有兩萬萬斤。如果做父母的肯像陳先生這樣細心教導兒童或是采用陳先生的教導方法,我敢說小孩的眼淚是可以省掉一萬萬八千萬斤咧。”鄭宗海也在1924年《家庭教育》序言中稱贊道:“覺珠璣滿幅,美不勝收,有數處神乎其技,已臻乎藝術的范域。”
教育智慧是家長基本素質、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綜合體現。陳鶴琴先生對此高度重視。他認為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大多都是由家長造成的。就《怎樣做父母》這一命題,從1935~1948年他就撰寫了五篇同題論文或講座。他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做父母”是一種專門的技能,專門的學識,并不象常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和輕松。他痛心疾首地指出:“教養兒童實在是樁極難的事情,有許多小孩子教養得不好,這不是小孩子的過失,完全是父母的過失……一般做父母的并不事先研究,及待小孩子一有問題時,就把小孩子做一個試驗品,做一個犧牲品。所謂試驗品并不是拿科學的方法去試驗……”因此,他主張家長必須學習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智慧。其原因不僅從利己角度考慮家長和家庭的幸福,更主要的是基于偉大的社會責任感,成為合格家長的責任和為國教子的責任。
1.履行合格家長的社會責任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發展具有積極的奠基作用。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即開宗明義寫道:“至于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正因為家庭教育的重要,他才對家長的教育智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他們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是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父母是先賦性的社會角色,但若要做合格的家長,為社會承擔培育人才的責任,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鶴琴先生語重心長地談道“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在負有極重大的責任,惟有能好好教養兒女的人,才配得上做父母的資格。假如拿孩子做了試驗品、犧牲品,那真對不起孩子。”
2.履行為國教子的社會責任
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到底是為什么?許多家長的傳統觀念認為:教育孩子是私事,是為自己家光宗耀祖。陳鶴琴先生嚴肅批評了此種傳統家庭教育觀:“小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乃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小孩子教得好,不獨父母得到幸福,國家也可得到人才。所以做父母的,為自己著想,為國家著想,都該留心怎樣教小孩的方法,來教自己的子女。”1934年在上海為《時事新報》慶祝兒童節特刊,他特別撰文《兒童教育的根本問題》,指出“兒童教育,的確是現今社會上一個很重大的問題。現在的兒童,就是未來的主人。社會的進化、國家的繁榮,要看這些未來主人的品格才智如何而定。”1981年《家庭教育》重版時,陳鶴琴先生又大聲疾呼“兒童是振興中華的希望。兒童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關系到我們偉大國家的命運”。
陳鶴琴先生雖然未對家長的教育智慧進行專門論述,但許多相關觀點卻如珍珠般散見各處。翻閱陳鶴琴先生的文獻,可以發現陳鶴琴先生一生都在四處奔走,通過各種文章、講演、著作、講話等倡導要改變傳統家庭教育的弊端,他以淵博的學識和生動活潑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向家長們普及現代科學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智慧,希望以普遍的規律和方法技術來引領家庭教育走向科學化。從陳鶴琴先生的論述中,我們發現家長若要對家庭教育的諸多問題應對自如,必須具備如下教育智慧:
1.解讀童心的智慧
古今中外,許多家庭矛盾和沖突的顯現及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均緣于家長不了解兒童的心理,以成人的思路去設計兒童的發展,因而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案例屢見不鮮。因此,陳鶴琴先生認為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得上教育兒童。對兒童的教育應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即書本的教育)。
(1)解讀孩子的天性
陳鶴琴先生強調家庭教育必須關注孩子的天性。“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他認為由于不能解讀孩子的心理,所以許多家長或多或少都存在對兒童的錯誤理解:如認為小孩子是大人的雛形;小孩子是家長的財產;小孩子都是錯的。基于他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和自身育兒的實踐經驗,陳鶴琴先生分析了兒童具有的七種天性,提出“小孩子是好游戲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歡成功的,是喜歡野外生活的,是喜歡合群的,是喜歡別人贊許他的。”因此,他主張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能解讀童心,順應天性去教育孩子。“我們教小孩子必須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據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
(2)解讀孩子的需要
兒童的內心世界迥異于成人。兒童的天性也意味著兒童在現實生活中有游戲、體驗、學習等需要。對于孩子們的需要,陳鶴琴先生認為“事屬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這是做父母的對待子女正當的辦法。倘使不論事情的可否,竟一味去禁止他,那么小孩子茫然竟不知措手足了。這種教育,不但于事實上做不到,就是于情理上也說不過去的。”作為教育者,家長必須關注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科學地引導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為此,陳鶴琴先生提出家長滿足孩子合理需要的幾條原則:
其一,合理需要盡力滿足。針對有家長反對孩子玩雪和看雪麂的案例,陳鶴琴先生提出孩子的合理需要之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家長應積極主動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他解釋道:孩子在雪地里玩雪是很有益的事情,既可以欣賞雪的景致,又可能知道雪的性質,對孩子身體和性情發展也有幫助,因此家長不應當去禁止。至于看雪麂,他認為這種不常有的機會家長更不應該阻止。因為這是豐富孩子知識的好機會,即使孩子不去看,家長也應當叫他去看。
其二,有危險隱患的合理需要家長應創造條件加以滿足。當孩子的合理需要可能存在一定危險隱患時,家長往往會因噎廢食,一禁了之。以玩水為例,陳鶴琴先生是如此化解家長和孩子之間矛盾的。“許多父母素來禁止小孩子玩水的,而且游泳的地方也一點沒有設備,常常有許多危險,所以就以水為畏途了。要知道小孩子生來是喜歡玩水的……小孩子到野外去玩水實在是很危險的,即使去玩,做家長的應當極小心去看管他。不過在家里玩是不要緊的。做父母的應當把清潔的水給他玩玩,或在面盆里或在水桶里,或在清而且淺的河溝里、池塘里,做父母的應當讓小孩子去玩玩,切不要禁止他……所以我說做家長的非但應當讓小孩子在家里玩水,也應當帶他們到野外去玩水,不過最好與他同玩,而且要很當心的看著他,還要有良好的設備以防不測。
其三,不合理的需要家長應堅決拒絕。大千世界充滿誘惑,孩子們常常會提出一些有違健康、安全和道德的要求。對此,陳鶴琴先生認為家長應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堅決果斷地予以拒絕。只有是非判斷標準明確,對錯分明的家庭教育,才會讓孩子明辨對錯,學會自我管理。他舉例道:“一鳴有一天早晨,在雪地里弄雪,我站在旁邊看,一點沒有去禁止他。后來他在吃飯以前要吃糖,我說‘不可以’,他因為我不允許他的要求,就‘ng ng’的吵起來,我也不去管他,徑自走到別處去了。”
2.與孩子游戲的智慧
在許多家長傳統家庭教育觀念中,孩子游戲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而陳鶴琴先生從兒童心理需要出發,強調游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價值。1925年他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就明確提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要知多運動,多強健;多游戲,多快樂;多經驗,多學識,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要不注意小孩子的動作和游戲。”
(1)游戲是孩子的生活方式
他嚴厲批評那些不重視游戲的家庭教育是摧殘人性。他感嘆道:“我們有的家庭以為游戲是頑皮的,是最壞的;小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應當像成人一樣,使小孩子變成暮氣沉沉的‘老小人’。這種‘老小人’在未變成‘老小人’之前,他一定要吵,一定要鬧,但經種種壓迫,他的那種爛漫的天真,好動的心理,活潑的精神,都漸漸消滅于無形,這是何等可惜的一樁事。”基于對兒童游戲權力的尊重和捍衛,他在《普通教導法》一章中專門告誡家長:“不要驟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戲或停止工作。”他推己及人,認為成人尚且不肯遽爾舍棄有趣的游戲,何況孩子呢?為此,他特意舉了正反兩則案例來進行說明:“榮升的母親不知這種錯誤而反加榮升以倔強之罪,這豈不是可笑又可憐?知新的母親則不然。她再準知新玩弄5分鐘工夫。知新在這5分鐘工夫內不僅玩得格外起勁,而且玩后把玩物安放原處。”于是他得出結論:“這樣看來,小孩子聽不聽話,也是看做父母的能不能體貼小孩子的意思而定的。”二十二年后,他在1947年發表《怎樣做父母》一文中更進而提出“游戲是兒童的第二生命”,并語重心長地告訴家長們:小孩子只喜歡兩樁事,一樁是吃,一樁是玩,玩比吃還重要。“游戲是兒童第二生命”這一家庭教育理念,與今天我們依然大力倡導“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意,都旨在順應孩子喜愛游戲的天性,讓孩子在他們喜歡的游戲活動中,快樂幸福地成長。
(2)游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
陳鶴琴先生強調家長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他非常推崇游戲法。認為“小孩子是很喜歡游戲的。做家長的能夠利用他這種心理,以游戲式去教訓他,他沒有不喜歡聽你的話的。”他舉例道:有一回,兒子一鳴本來是要硬坐搖椅的,他以游戲的口吻對兒子說“你聽著,我叫一,二,三;我叫到‘三’的時候,你就爬出來,爬得愈快愈好。”最后兒子很高興地從椅子里爬出來。又如本來兒子不喜歡睡覺的,聽到母親“嗨嗬,嗨嗬”的叫聲,就愿意睡覺了。所以陳鶴琴先生總結道:“做父母的要使得小孩子聽你的話,要使得大家高興,最好用游戲式的方法去教訓他,引誘他。倘使他不聽你教訓,不受你引誘,沒有法子,你再用強迫手段去對待他也未為晚。不要貿貿然常常去打他罵他,弄得大家不高興。”
(3)游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陳鶴琴先生反復強調:“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并直言家長不應以種種成人的理由約束孩子,應該盡力提供游戲的環境和創設游戲的機會,讓孩子快樂成長。他主張小孩子應有畫圖的機會,應有看圖畫的機會,應有剪圖的機會,應有著色的機會,應有穿珠的機會,應有錘擊的機會,應有澆花的機會,應有塑泥的機會,應有玩沙的機會。他還論述了玩物對孩子的游戲開展及生命成長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并指導家長理性地為孩子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玩具。他建議: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所謂‘活’的玩物就是變化很多的,小孩子玩了不容易生厭的;所謂‘死’的玩物,就是呆板的,不會變化的,小孩子一玩就要生厭的。”他向家長們推薦了皮球、積木、溜板、毽子、風箏等可變性和可操作性都較強且物美價廉的玩具。“世界各國的小孩子大概都喜歡皮球的,這是因為皮球是‘活’的,小孩子拍拍它,它會跳起來;小孩子踢踢它,它會蹦起來;小孩子拍得愈重,它跳得愈高;小孩子踢得愈重,它蹦得愈遠。無怪小孩子都喜歡它的。”
(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