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亓殿強
信息化生態課堂:農村學校發展的新方向
● 亓殿強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按照常規方式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加快農村教育發展,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開辟了重要途徑。多年來,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高陽中學在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構建信息化課堂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們的成功經驗為探索通向農村教育理想之路提供了借鑒,具有以下重要價值:
代表了農村教育的發展趨勢,體現了方向性。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強調,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黨和國家對義務教育發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責任,把推進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性任務。如何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有許多工作要做,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教師資源的配置和合理流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等。利用教育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方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要通過資源庫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網絡課程開發、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新網絡教學模式等手段,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并強調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高陽中學的師生們克服狹隘教育功利、樹立遠大志向,高起點進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臨淄區、朱臺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30多萬元,引進了先進的多媒體信息化設備,每個教室配備了高配置的電腦、攝影機、視頻展示臺,實現了多媒體終端進教室。教師人手一機并接入互聯網。投資數十萬余元,建起了教學資源庫、校園博客網。資源庫里儲存了各種版本的教材,500多所信息化名校的30多萬個信息源,形成了優質教學資源、管理資源、學生資源、專題網站和其他資源等板塊。學校資源庫成了師生獲取各種信息的寶庫,成了教師備課的平臺,成了向大師學習的平臺,成了同行之間交流的平臺。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和龐大的學科資源庫為師生架起了從封閉的校園走向世界的橋梁,真正把學生的視野從狹小的農村生活圈引向廣袤的世界,甚至浩瀚的宇宙,拉近了學生與現代教育環境的距離,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形象而具體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真正享受到了優質教育。我們認為,對于偏僻的農村孩子,要通過教育信息化,有效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推進教育均衡,已經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實施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
尊重教育基本規律,體現了科學性。高陽中學在探索實踐中,他們對教育教學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
從認知規律看,他們認為,知識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他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了一條符合教學規律的課堂結構和流程,這就是:“明確目標、自主預習、展示交流、互動發展”,提出了“預習、展示、反饋”的科學教學流程,雖然他們提不出更多的理論,但是他們已經認識探索教學規律,這點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
心理需求規律看,人人都是發現者,都有表現和展示自己才華的需求。學校教師就要給學生創造平臺,盡量地讓學生去展示、去交流。他們提出的口號就是“沒有一個不學習的孩子,讓問題孩子變成正常孩子,讓正常孩子變成優等孩子,讓優等孩子變成大器孩子”。
學生學習規律看,他們提出課堂教學的五個平衡:
1.教師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獨立學習活動的平衡。教師必須認真思考:什么時候組織教學活動?什么時候讓學生獨立學習?只有兩方面的活動達到平衡時,才能教學相長。
2.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的平衡。當學生未明確學習目標、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時,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點撥與啟發。
3.教師對教學時空的安排與學生自主發展時空的平衡。課堂教學時空是教師安排的,有一定的計劃性。當教學時空限制學生自主發展時,應適當調整教學時空,讓學生尋求自主發展。
4.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衡。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必要的指導,但指導要有度。教師要尋找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衡點。
5.教學形式多樣性與學習有效性的平衡。教學形式多樣性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課堂教學要探尋形式與實效的平衡。這些提法雖然很樸實,簡單,但意義深刻。
我們認為:高陽中學的探索和實踐,架起了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之間的橋梁,將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實踐緊緊地聯系起來,使他們的教育實踐正在擺脫經驗化的操作,走向科學化的道路。
立足本校實際,體現了本土性。高陽中學位于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是臨淄區最西北角的一所普通農村初中。高陽地域為傳統的農耕區,成長較遲緩,經濟相對落后,辦學條件艱苦,高陽中學像千百萬個農村學校一樣處在我國教育事業鏈條的最薄弱環節上。高陽中學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高陽中學的學生是農民子弟,他們的教師多數也是農民的后代。他們的課堂上也處處存在著驚人的高投入與低產出的景象,不時呈現著非教育的問題:教師在滿堂填鴨,時間加汗水,教得異常辛苦;學生則在被動接受,機械加重復,學得非常艱難,厭教厭學,師生關系緊張,沖突頻繁;再看看從學校走出去的學生:每一屆高陽中學的學生升入城區高中后,即使是學習成就出類拔萃的學生,也在城區同學面前感到矮半截。在語言表達上有一種難以掩飾的自卑、心虛和膽怯,見識少、眼界窄,視野的大小決定著思維空間的大小。農村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比城市學生差,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存偏差,整個是一個被壓縮了的“小寫”的人。差距表現學生身上,根子在城鄉教育之間的差別上。為此,他們立足實際,提出了實施信息化生態課堂建設,構建具有表現時代特征的、能夠引領課堂教學改革方向的“信息化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深度推進學生學習狀態的提升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進程。他們購進先進的多媒體傳輸系統,同時以豐富的教學資源作支撐,一步步組建本土化的高陽中學資源庫。并命名為“高陽中學校本教學資源庫”。他們所提出的思路、探索的經驗凝聚了他們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是符合他們的學生背景、條件和環境的,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有效,就是最好。雖然他們的一些提法帶有濃厚的泥土氣息,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所以,我們要充分的肯定他,寬容他和積極地支持他。
大道至簡,體現了可操作性。何謂大道從簡,大道就是重大的道理和途徑,從簡就是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高陽中學的信息化生態課堂,看上去平平淡淡,簡簡單單,但是他能讓我們透過平淡、簡單感受到蘊含的深刻道理和厚重的底蘊。在他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看到了多媒體教學在同一時間內,密集地推出一些有意義相互支撐的教學內容,多體裁、多視角、多形式、多方位地表達教學信息,能夠徹底地分解教學的復雜程度,化繁瑣為簡捷,化零散為系統,為學生減輕了認識負擔,通過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興奮點、共振點、動情點,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他們提出的借助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手段,讓課堂回歸“以學定教”的簡單規律,他們概括的“三維目標記心間,學展點練四連環”、倡導教師在課堂上做到:“沒有學、沒有展。緊閉尊口不發言;有了學、有了展,師生共同再練點”。雖然簡單,蘊意深刻。
亓殿強/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