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翠華
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 李翠華
藝術院校應從藝術類大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加強心理危機干預;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等。
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藝術類大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層面,具有獨特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作為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筆者嘗試針對藝術類大學生具有個性獨特、自由散漫、單純直率、情緒反應強烈而不穩(wěn)定、合作精神欠缺等心理特征。提出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期望能夠對藝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啟示。
獨特的個性是藝術類大學生取得專業(yè)成就的特質要求,但過于強調個性也恰恰是其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這對矛盾是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何在不損害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完善其心理素質,增強適應能力和應對挫折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成立以學校分管領導、學生工作部門負責人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規(guī)劃和領導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重大危機事件進行決策、處理,并統(tǒng)一指揮協(xié)調。在二級學院設立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健康委員和宿舍心理信息員,形成從下至上的逐級反饋機制,做到有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
作為正在發(fā)展中的青年,藝術類大學生整體是健康向上的,而且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可以使情緒部分得到宣泄,所以發(fā)展成為嚴重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較普通大學生小。因此,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幫助學生培養(yǎng)健全的個性品質,發(fā)展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和挫折應對能力。具體措施可以有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出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早進行輔導或干預;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危機排查,對排查出來的學生及早進行輔導或干預;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嚴密監(jiān)控,必要時轉介至專業(yè)機構進行咨詢或治療。
團體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使個體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接納自我,學習新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以發(fā)展良好的生活適應。團體輔導對藝術類大學生心理有很好的調適作用:在團體中成員可以交流信息,相互模仿,有益于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團體可以為學生提供情感宣泄的渠道,有利于平定其情緒波動;團體規(guī)范和活動規(guī)則可以幫助藝術類大學生練習接受紀律的約束;而且團體輔導創(chuàng)造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成員在團體中的改變容易遷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
可見,團體心理輔導是解決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劑良方,可以在保持其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促發(fā)其思考,重新認識自我、塑造自我。所以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發(fā)展性、適應性問題,舉辦環(huán)境適應、人際交往、自我成長、貧困生自立自強、戀愛等專題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使學生在團體心理訓練過程中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中。
個別咨詢是為學生提供深層次、個別化心理援助的主要措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藝術院校要通過一般咨詢、網(wǎng)絡咨詢、電話咨詢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詢服務,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具體形式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率;針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舉辦專題講座;利用校園廣播、網(wǎng)絡等媒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如舉辦心理健康招貼設計大賽、心理電影賞析、心理測試、心理劇比賽、心理游園會、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征文等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yè)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員具有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因此藝術院校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積極參加專業(yè)培訓與交流,定期對心理輔導員、心理健康委員進行培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成立學生社團,開展朋輩輔導與交流;充分發(fā)揮輔導員、專業(yè)教師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局面。
(略)
李翠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
(責任編輯:劉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