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春秋》2009年第12期刊登劉立強的文章《劉少奇的骨灰是如何保存下來的》(以下簡稱《劉文》),對原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趙文甫生前寫的一篇文章《查尋劉少奇骨灰經過》(以下簡稱《趙文》)提出了不同意見。讀完全文,給人的強烈印象是:趙文甫搶了作者父親劉建勛(“文革”期間任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河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的功,而且由于趙文甫逝世后此事還被寫入了趙的生平,致使中央也不得不將錯就錯,無法予以糾正。
劉少奇骨灰的處置和保存,雖然是劉少奇的身后之事,但也是劉少奇生前遭受殘酷迫害的延續,是他受迫害全過程上的一個部分,因此也不可謂之為小事;同時事涉兩位高級干部,看來確有必要搞清事情的真相,免得許多年后,又成了一件讓后人莫辨真假的公案。
《劉文》說:1975年一軍換防離開開封時,在劉建勛的周密安排下,將劉少奇的骨灰保存在“河南省委檔案處”?!囤w文》說:劉少奇的骨灰是1979年3月5日趙派人赴開封,于第二天(3月6日)取回鄭州,在當時劉少奇尚未平反的情況下,秘密保存在趙辦公室的保險柜里,一直到1980年5月劉少奇平反大會前迎回北京?,F在,劉建勛、趙文甫和另一重要當事人、時任河南省委副秘書長的霍云橋均已辭世。
那么,《劉文》、《趙文》究竟孰是孰非呢?
為了弄清事情真相,筆者找到了開封火葬場關于存放劉少奇骨灰的登記表。登記表上清楚地記載著:劉少奇(當時被專案組有意寫成劉衛黃)的骨灰1969年11月14日由8172部隊送存,申請人寫的是劉少奇的兒子劉原,編號123,寄存年限3年,1972年11月14日第一次續存3年,1975年11月14日第二次續存10年。登記表的上方醒目地寫著一行字:“1979年3月5日夜11時半取”。這就是霍云橋于1979年3月5日根據趙文甫的指示取走劉少奇骨灰時留下的記錄。據一位采訪過霍云橋的同志告訴我們,霍云橋生前曾明確地證實了這個日子,并詳細地回憶了當時取骨灰的情景。
劉少奇的兒子劉源最近也回憶了當年他們家人查找劉少奇骨灰的經過:
1979年2月出獄不久的王光美住在中組部翠明莊招待所。一天,來京開會也住在這里的趙文甫前去看望,談話中不約而同地都談到了查找劉少奇骨灰的事。不久,家人了解到劉少奇的衛士長李太和是身邊工作人員中唯一護送劉少奇到開封并參與后事處理的人,于是輾轉與李取得了聯系(當時李已調往安徽合肥某部隊工作),李很快趕到北京向王光美等報告了劉少奇后事的有關情況。李太和回憶了劉少奇骨灰盒的編號“123”,以及骨灰盒的形狀、顏色,還說紅色的骨灰袋上還印有四個字——“移風易俗”。末了李太和焦急地說,他記不清存放期是多少年,擔心過了時間火葬場會將骨灰白行處理,再三叮囑要抓緊查找。于是,劉源緊急聯系當時河南省委主要負責人段君毅和劉杰同志,但不巧兩人都下鄉了。于是他又電話聯系上了趙文甫的秘書,請他盡快向趙報告李太和提供的重要情況。劉源說,他記不清具體過了幾天,很快趙文甫就電話回復說,骨灰已從開封火葬場取回,保存在他的辦公室。趙文甫所述骨灰盒的樣式、顏色與李太和提供的完全一致。在問到骨灰袋上的字時,劉源故意留了一手,只問骨灰袋上是不是還有幾個字,而沒有說明是什么字。當聽到趙文甫說是“移風易俗”時,他和母親才舒了一口氣,確認找回的是劉少奇的骨灰。
劉源還回憶說,1982年他大學畢業到河南工作,有一次在省委趙文甫的辦公室,趙還打開保存劉少奇骨灰盒的保險柜給他看,趙的秘書在一旁說,他也到開封參加了取骨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趙文》陳述的查尋劉少奇骨灰的過程是正確的,而《劉文》所說劉建勛“冒風險、選準人、巧安排、嚴保密,最終圓滿、妥善地處理了劉少奇同志骨灰的交接、保存難題”,指示“一定要把劉少奇同志的骨灰‘送到省委檔案處安置存放”’等,是不符合事實的。
最后,再提供個情況:當時(1979年)的河南省長劉杰,當年(1969年)裝殮劉少奇骨灰的李太和,都還健在。他們都可以提供相關重要證明。
說來也真讓人感慨,這才過了多少年,現在連劉少奇“文革”中是否遭受過殘酷迫害,都開始有人提出疑問。而圍繞劉少奇骨灰的保存和查找出現的不同說法乃至于爭論,再次提醒我們,不僅要努力維護歷史事件的真相,更重要的,決不能讓那個悲劇時代的教訓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淡化、湮滅甚至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