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所面臨的社會危機
1.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不公日益突出,并呈現固定化和代際傳遞趨勢。
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2006》提供的127個國家近年來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測量指標,中國與幾個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并列于第95位,列入少數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很高的國家之一。
王春光在《中國黨政干部論壇》撰文《警惕我國貧富差距的代際傳承和固定化問題》指出:對2001年十大階層的目前收入與過去收入之比較,我國的貧富兩個陣營已經成型,私營企業主的高收入地位和農業勞動者的低收入地位沒有因時間的變化而改變,特別是私營企業主們在其小時候的家庭收入就比其他階層的家庭收入高,而農業勞動者在其小時候的家庭收入也是最低的,這明顯地透露出貧富差距的代際傳承跡象。在兩個貧富群體已然成型的格局下,貧富的代際傳遞也有了相應的依托:富者的后代承受著富者的遺產和資源,貧者的后代繼續忍受著貧窮的煎熬。在這里,市場機制的作用、體制的缺陷、社會結構的慣性以及價值觀念的影響,進一步促成了貧富差距的代際傳遞。
中央黨校吳忠民教授《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問題研究》指出:根據《國際統計年鑒2004》、《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國統計年鑒2003》的數據或其中相關數據的整理和計算,中國現實社會中公共投入的優先順序,呈現出一種顛倒的狀況,十分不合理。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是直接關乎基本民生的頭等大事,但是由于政府在自身定位方面的錯位,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卻小得可憐。從世界主要國家情況的比較來看,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比例是最低的,這進一步固化著業已擴大的貧富差距。
2.社會財富通過權力尋租(腐敗)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趨勢加劇。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撰寫的《國民收入分配狀況與灰色收入》研究報告摘要指出:根據恩格爾系數和其他一些消費特征進行初步推算,高收入階層中存在大量隱性收人,目前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31倍,而不是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的9倍。城鄉合計,全國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55倍,而不是按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推算的21倍。中國實際收入差距要遠大于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的水平。在中國城鎮高收入居民中存在大量灰色收入,這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包括金融腐敗、土地收益流失、企業用于行賄的旅行和娛樂支出、壟斷行業灰色收入等,數額已接近3萬億元,占了4.4萬億元遺漏收入的大部分。這說明中國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存在巨大漏洞和嚴重制度缺陷。目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市場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腐敗和灰色收入:
(1)財政資金通過“條條”(部門)渠道分配到各地的部分存在嚴重管理漏洞。有大量資金脫離了財政管理程序,透明度低,濫用和漏失嚴重。2005年這部分資金估計約5600億元,漏失部分待查。近年來國有固定資產投資數額巨大(2006年4.5萬億元),投資項目層層轉包、工程款層層剝皮,營私舞弊現象嚴重,漏失巨大。據有些項目的情況,施工單位實際拿到的工程投資還不到工程撥款的1/3。
(2)金融腐敗普遍存在。據央行研究局2003年一項大面積調查,全國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額外付費已成為一項“潛規則”。平均而言,企業在每筆貸款正常利息之外的額外付費和為維持與金融機構“良好借貸關系”的費用合計,相當于貸款額的9%。2006年全國金融機構貸款22萬億元;考慮大型企業貸款條件有利,較少發生這種情況,按貸款額的一半推算,額外付費給全國金融機構相關人員帶來的灰色收入可能高達1萬億元。由此造成的不良貸款損失還未計算在內。
(3)行政許可和審批中的尋租行為。例如各地黨政官員入股煤礦,這些“股權”多是憑審批權、檢查權、資源控制權換來的。又以醫藥業為例,一個時期以來藥品審批和流通環節極為混亂,給醫藥行業和相關權力部門某些人帶來了巨額灰色收入。世界銀行2006年進行的中國120個城市競爭力調查指出,企業的旅行和娛樂花費可以衡量對政府官員的“非正規支出”(行賄的委婉說法)。這項花費占企業銷售額的比例在各地和各類企業有所不同,最低0.7%,最高2.3%。如果以0.5%作為企業正常支出水平,超過部分作為行賄部分,按2006年全國工業、建筑業和第三產業銷售收入55萬億元計,企業用于行賄的旅行和娛樂花費約為5000億元。這可能還只是行賄的一小部分,未包括現金、存款、實物、信用卡劃賬、股權贈送等行賄方式。
(4)土地收益流失。2005年有價出讓國有土地16.3萬公頃,其中“招拍掛”出讓面積只占1/3。“招拍掛”與其他方式出讓的平均地價相差4—5倍,差價每公頃500多萬元。除去其中0.5萬公頃經濟適用房建設用地不適用“招拍掛”方式,其余10.1萬公頃土地少收5400億元。這成為房地產開發商暴利和權力相關者灰色收入的來源。未采用有價出讓方式但進入了市場的土地還未計入。此外,在土地征用開發過程中估計地方政府平均每畝獲益10萬元,合計2080億元。這部分本該用來補償失地農民和用于社會長遠發展的土地收益,在大多數情況下被作為地方當期額外收入花掉了,其使用嚴重缺乏監督。
(5)壟斷行業收入。2005年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達1.07萬億元,相當于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高出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部分約9200億元。其中相當部分來自行政性壟斷。
3.群體性事件日益增加,官民沖突日趨激烈,政府的治理危機凸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范亞峰在《治理群體性事件需要憲政新思維》一文透露:根據公安部門披露的數據,群體性事件數量從1994年的1萬多起上升到2004年的7.4萬多起,增加了6倍多,參與人數從1994年的73萬人次上升到2004年的376萬人次,增加了4倍多。近年來的群體性事件的特點:第一,事發突然,演變迅速。一旦事發,規模迅速擴大,在數小時至數日內引起數千人甚至上萬人參與。第二,組織嚴密,行為激烈。大多數群體性事件,都有策劃組織者,參與者往往進退有序,表現出相當的組織性、目的性和紀律性。第三,發生的直接原因一般都與群眾切身利益有關。第四,參與者日益體現出鮮明的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第五,多重矛盾交織,處置難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激化矛盾,擴大事態。公安部2004年的統計顯示,勞資關系、農村征地、城市拆遷、企業改制重組、移民安置補償等問題,是釀成“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注。
2004年2月20日北京大學志愿服務與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公布《2010年:中國的三種可能前景——對98名政府和非政府專家的調查與咨詢》,其在該報告中指出:對于中國在2010年前是否會發生影響這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危機,有77位專家做了回答,其中51位認為會發生重大危機,26位認為不會,分別占66.23%和33.77%,說明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2010年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風險較大的時期,或者說是危機多發期。同時指出:國內治理危機中使人們較為關注的危機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官員的貪污腐化、欺壓百姓、違法亂紀、不嚴格執行黨和政府的政策,將激化現已存在的社會矛盾,引發進一步的社會危機,換句話說,治理危機可能會成大規模經濟或社會危機的導火索。
4.公民利益表達機制不暢和缺乏,社會危機和矛盾被掩蓋,政府對社會危機反應遲滯。
最近10年,信訪量逐年增加。據官方統計,中國2003年到2006年每年平均信訪量超過1000萬件。只講對外開放而遲疑于對內開放,對公民政治自由特別是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的憲法權利,缺乏立法保障,有些地方黨政部門還極力加以壓制,從而使權力腐敗得不到國家權力、社會權力和公民權利的有效制約和監督,甚至使其“穩定”成為權貴們壓制人民爭取合法權利與自由的大棒。2007年4月9日《民主與法制時報》報道的山西稷山當地黨政官員調動公檢法對三位舉報者予以定罪量刑事件,就是一個惡例。
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在2005年6月24日做客人民網時透露,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工農第一線的代表大概只有100多人,而具有官員身份的代表有1200多人;此外,蔡定劍統計過一個市的人大代表,干部代表超過了60%。
2005年,在全國“兩會”期間,中央黨校教授王貴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針對我國各級人大代表中官員占70%的構成現狀,也曾大聲疾呼:“代表中的官員之多是世界罕見的,人民代表大會不是官員代表大會!”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代理主任鄭國強2006年12月21日上午在2006年廣州市人大制度研討會上作書面發言時說:“很有必要調整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專兼職比例。目前的代表結構問題比較突出,黨員、官員代表比例偏高,農民、工人和外來人口的利益缺少真正的代言人。”由于選舉缺乏透明公正,執政黨官員及代表缺少面對公眾質疑的經驗,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普遍缺失,常常把小矛盾激化為群體性事件。
5.生態惡化,環境危機。
我國的污染已經呈現出“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發達國家在工業化中后期出現的污染公害已在我國普遍出現,我國已沒有繼續支持目前經濟增長方式的環境容量。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4.6億,到2020年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不斷增長的經濟規模和人口,對資源和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按現在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負荷將增加4—5倍。這個階段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將是我國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突出的時期。中國正在為環境污染付出沉重代價。
世界銀行2001年發展報告中列舉的世界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占16個。許多大城市肺癌標化死亡人數增加了8—10倍。據研究,空氣污染使慢性呼吸道疾病成為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經濟成本約占中國GDP的3%一8%。與環境污染相比,生態惡化是在城市人的視野之外靜悄悄地發生的,往往不被人們注意,然而其危害和后果遠比環境污染更為嚴重,因而生態災難基本是不可逆轉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和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消失等等,將危害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的生態惡化,既受到全球范圍氣候變化、溫室效應的影響,也由于經濟活動和人口壓力對環境的影響。2005年1月,評估世界各國(地區)環境質量的“環境可持續指數”(ESI),在瑞士達沃斯正式對外發布。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按照滿分100點的打分規則,芬蘭位居第一,中國(38.6點)位于伊朗之后,名列第133位(倒數第14位)。在2002年第一次發布該指數時,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位居第129位。
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不公日益突出,當這一現象普遍存在社會生活之中時,現存制度的公正性就要受到質疑;當工農大眾日益被邊緣化、日益貧困化、喪失話語權,執政黨的執政基礎就會產生動搖。中國共產黨通過改革開放而形成的權威正面臨挑戰,正如美國學者亨廷頓所言,“政績合法性”出現問題。
二、警惕以政治體制改革停滯為代價換取社會的短暫穩定
中共中央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第一個目標就是,“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表明,中央已意識到,法治建設在和諧社會建設當中處于最核心的地位,靠法治才能使社會走向和諧。然而,從2009年內幾則新聞報道來看,在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面前,公安隊伍成了社會和諧穩定的依靠。
新聞一:公安部近期將派出多個督導小組奔赴各地,了解關于當地社會穩定的情況。公安部2009年2月10日召開開展維護社會穩定專項督導工作行前動員會議,公安部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部長楊煥寧,黨委委員、部長助理黃明出席會議并講話。
新聞二:中新網2月18日電,據公安部網站消息,2月16日下午,全國縣級公安局長專題培訓班工作人員動員會在京召開。會議要求,用半年左右時間,把全國3080名縣級公安局長分批集中到北京進行專題培訓。據悉,第一期培訓班于2月18日開班。據政情人士分析,應對群體性事件也是此次培訓的重點。
實際上,嚴防死守守不出和諧,警察治國更治不出和諧,社會要實現和諧穩定,就得靠法治做保障,這已被人類社會實踐所證實。和諧應該是一種動態平衡之下的和諧,是一種社會各階層公平搏弈狀態下的利益均衡的和諧,是一種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是一種政府與民間的和諧共處,是一種執政者與批評者之間的和諧共處,是一種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多元共贏的局面。而這一切必須以任何掌權者(包括執政黨)都要受到法律約束為前提,必須以所有公民權利都要得到法律保障為前提,因此,和諧社會必定是法治社會。
當務之急是啟動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法治建設,讓制度輸出正義。針對目前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必須運用法治的理念和方式來解決,切忌將社會矛盾政治化,更不能將民眾合理合法的訴求(包括體制改革的訴求)貼上階級斗爭的標簽,予以拒絕敵對。目前,政府從經濟到政治仍面臨許多困難,但一切困難的解決都取決于政府對民間力量參與制度變革的態度,這也是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之后,政治能否實現改革開放的關鍵。民間力量參與制度變革,并不是挑戰政府權威,更不是顛覆國家政權,而是要推動政府變革,實現社會轉型。面對民間力量參與制度變革,期待政府富于理性,懷著善意,秉持寬容,多溝通,多協商,多對話。
1840年以來的中國社會轉型,清末重臣李鴻章稱之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則稱之為“駛入歷史三峽”。當前,中國駛入了“歷史三峽”的水流湍急之域,再次處在1840年以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關節點上,根本性制度變革已刻不容緩。政治體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能以政治體制改革停滯為代價換取短暫的社會穩定。期望政府國家與民間走上良性互動的道路。
參考文獻:
注1 王小魯:《我國的灰色收入與居民收入差距》,《比較》第31期。
注2 王春光:《警惕我國貧富差距的代際傳承和固定化問題》,《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6年第9期。
注3吳忠民:《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問題研究》,《東岳論叢》2006年第2期。
注4 王小魯:《國民收入分配狀況與灰色收入》研究報告摘要,《財經》總186期。
注5 范亞峰:《治理群體性事件需要憲政新思維》,http://www.gongfa.com/fanyfzhiliquntixingshijian.htm
注6 丁元竹:《2010年:中國的三種可能前景——對98名政府和非政府專家的調查與咨詢》,http://www.gongfa.com/2010zhongguo.htm
注7 周永坤:《信訪潮與中國糾紛解決機制的路徑選擇》,《暨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注8 晉瑛李永崗李慎波:《山西稷山三干部因文獲罪》,《民主與法制時報》(2007年4月29日)。
注9 楊濤:《“官員代表”代表官員》,http://tao1991.fyfz.cn/blog/tao1991
注10 人民網:《首部“環境綠皮書”發布我環境生態高危》,http://forum.eedu.org.cn/post/print?bid=15id=115
注11 [美]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聯書店,1998。
(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