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與網友第二次在線交流。有網友提問: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等現象為什么管不住?治理三公消費真的那么難嗎?溫家寶說:“應該管得住,必須管得住。其實,我們能夠做到,最根本的是兩條,第一條就是公開透明,就要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而且公開讓群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第二條就是民主監督。我曾經引過在建國前毛澤東主席和黃炎培先生說過的一段話,解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問題,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會出現人亡政息,他提的是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費出國,其實也關系到整個反腐敗。”
在當今世界的大國中,三公消費開支龐大,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其他大國不是沒有官員乘坐公車、公務招待和公費出訪,但限制在極小的范圍,并且受到議會、媒體和公眾的嚴格監督。個別官員違規,輕則丟官,重則坐牢。而中國的公車數量之多,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公車總數之和。中國官員組團出國,名為公務,實多為旅游,成為全球各地特有的風景。公款吃喝,更是在中國內地官場上司空見慣。對此,公眾并非麻木不仁,早就深惡痛絕,卻沒有條件監督,只能私下發發牢騷,至多在網上表示不滿。三公消費的主體是官員。不合理的三公消費,實質是官員利用公共權力自肥的方式之一。最初可能只是不想接受公眾監督,到現在已經積重難返,演化為不敢見光的“家丑”。
中國三公消費的總額到底是多少?政府從來沒有公布過。2006年,竹立家教授綜合各方面數據,包括公開的和一些人大代表的議案,推算2006年三公消費的規模在9000億元左右,其中公車消費4000億元左右,公費出國是3000億元左右,公款吃喝2000億元左右。在當年4萬億元的財政總支出中,大約占22.5%。財政部門認為沒有那么多。民間有人認為實際數據比這個還要高。不管怎么說,公開的媒體上總算有了一個三公消費的數據。各方面人士涉及這個問題時,一般都以這個數據立論。
四年過去了,輿論對三公消費的批評不絕于耳。廣州海事法院院長羅國華等官員組團公費出國的行程和費用偶然流出,每人費用高達8萬元,考察地點多與業務無關,引起輿論大嘩,最后只好免去這些干部的職務。遼陽等市試行公車改革,領導干部最高補助一年7.6萬元。雖然這個方案可以節約行政開支,但補助數量之高還是令人咋舌。爭論之余,一些地方公車改革擱淺。
今年1月8日,中紀委副書記李玉賦在中紀委、監察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宣布,各地區各部門通過財政預算壓縮出國(境)、車輛購置及運行、公務接待等三項經費158.06億元;全國黨政干部因公出國(境)團組數、人次數和經費數與近三年平均數相比分別下降了49.0%、45.5%和37.6%。公款出國(境)旅游得到進一步遏制,2009年上半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辦公款出國(境)旅游案件103件,涉案人數319人,追繳涉案金額537.1萬元。顯然,中紀委、監察部手里有各地區各部門2009年三公消費的數據,也有往年的數據,否則怎么算出158.06億元?手里也有黨政干部公費出國的具體數據,否則怎么算出團組數、人次數和經費數分別下降49.0%、45.5%和37.6%?2009年三公消費總額有所下降是好事,但自我表功為時過早。被壓縮掉的三公消費固然不合理,尚未壓縮的三公消費未必都合理。靠黨政權力自我約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稍有松懈,便會反彈。如果真想解決問題,中紀委、監察部應當把各地區和部門三公消費的實在數字公布出來,不要光在百分比上做文章。
國家的財政部和地方的各級財政廳局,是專門管理錢袋子的部門,手里更不會沒有相關賬目。現在每年向兩會公布的政府預算報告,包括2010年的預算報告,都把公車購置和運行、公費出國、公務接待費用混在農業、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國防這些大項里,即使有問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不可能看出來,公眾更是一頭霧水。人大代表審議財政收支,監督三公消費,就成了走過場,擺樣子。
中國之所以出現三公消費膨脹的奇觀,說到底是制度問題。國家征多少稅,征來的錢怎么花,無須征得納稅人的同意。公民只能履行納稅人的義務,卻無從行使監督的權利。這種格局絕非中國的政治優勢,而是導致社會動蕩的隱患。現在中國公民的納稅人意識已經開始覺醒。某些地方政府在財政公開方面也有進步,向人大代表公布的預算開始細化。我建議,中央政府今年就責成財政部門專項公布三公消費的明細賬。公布的方式可以通過紙質公報,也可以通過政府網站,方便所有關心公共事務的公民查詢。網絡不受篇幅限制,再厚的本子也能容納。關鍵在于政府是否真有誠意。如果再拖兩年,政府換屆,總理的公開承諾就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