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0年,美國宣布向臺灣出售64億美元先進的武器裝備。為什么美國這一行為激起了中國的強烈反對呢?可以從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中找到答案。
尼克松訪華“中美聯合公報”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對外政策是聯合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反對美帝國主義,反對美國占領臺灣。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中共與蘇共的大論戰,兩黨關系破裂,兩國關系到1969年3月珍寶島武裝沖突后到了戰爭的邊緣。毛澤東主席開始調整中蘇、中美關系,改變對美、對蘇兩面出擊的戰略。而美國面臨著蘇聯的軍事力量已經趕上美國,急于擺脫對越南的戰爭,也想改善同中國的關系以對付蘇聯。
1969年12月,我國恢復同美國的大使級會談。1970年10月和11月,尼克松總統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領導人向中國傳達改善美中關系的信息。1971年7月,尼克松派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雙方達成協議,尼克松總統將應周恩來總理邀請訪華。
當時中美之間已經歷了22年相互敵對和隔絕;美國占領臺灣多年;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時,美國仍在搞“兩個中國”。因此雙方有很多問題需要溝通、互相摸底。基辛格和黑格先后來中國做政治準備。
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至28日訪華。毛澤東首先會見尼克松,談了“哲學”問題,指出:現在中美兩國不存在打仗問題,贊揚尼克松訪華,幽默地說“你當選總統,我是投了一票的”。周恩來同尼克松就國際問題和中美關系問題做了長時間實質性談判。
中美關系要正常化,最重要的問題是美國要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是尼克松說,他希望在處理這一問題上給他一些余地和時間,公報措詞不要被指責說尼克松訪華出賣了臺灣。公報草案關于這一問題的措詞由北京談到杭州,最后按基辛格的建議達成協議,即“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公報還寫上中國方面希望的“反霸條款”,即雙方聲明:“……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聯合公報》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文件,是三個公報中最長的一個。由于中美對外政策分歧很大,各自又有國際朋友或盟友要照顧,《公報》強調了“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各用500多漢字寫上“中國方面聲明”和“美國方面聲明”,表明了各自的立場和態度。“中國方面聲明”一開始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革命外交路線。
《公報》又指出:“雙方同意”實行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略別國等五項原則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雙方同意擴大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同意為逐步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同意將通過不同渠道保持接觸等等。
從尼克松訪華到中美建交長達七年
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經歷了長達7年的時間。這里面有中美雙方內部困難的因素:中國文化大革命不斷地批林、批孔、批周、批鄧,周恩來和毛澤東病重、先后去世;美國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1976年美國忙于國內總統大選。
中美關系正常化進展滯緩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外交重點是同蘇聯談判限制戰略核武器等裁軍談判,并調整其同盟國的關系。中國方面則把“聯美整蘇”作為重點。1973年11月,毛澤東對基辛格說:只要你們跟臺灣斷絕外交關系,我們兩國就可能解決外交關系問題,時間由你們定,我們不催。1975年12月,鄧小平副總理對福特總統說:我們多次說過,我們有耐心;在我們兩國關系中,我們一直是把“國際問題”擺在第一位,臺灣問題是第二位。
所謂“國際問題”,就是中美聯合對付蘇聯霸權主義問題。1973年2月,毛澤東同基辛格說:要搞一條線的戰略。1974年2月,毛澤東同贊比亞總統卡翁達談“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
毛澤東在1975年10月曾批駁基辛格說的“美國無求于中國,中國也無求于美國”,毛澤東說:美國就是踏著我們的肩膀跑莫斯科,現在這個肩膀沒有用了。這是指尼克松總統1972年2月訪華后,5月就訪問蘇聯,同蘇聯達成了《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1973年6月,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訪問美國,蘇美達成了《防止核戰爭協定》。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
1976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失敗,1977年1月,民主黨的卡特就任總統。1977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了六整版、大字的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大文章。我國開始大力推進中美建交和建立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
1977年8月,鄧小平副總理會見美國國務卿萬斯,在談到反對霸權主義問題時,著重批評了美國對蘇聯的“綏靖主義”和“孤立主義”;提出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三原則:(一)美國廢除美臺共同防御條約;(二)美從臺灣撤出所有美軍和軍事設施;(三)美同臺灣斷交。
1978年5月卡特總統派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華,他說,卡特總統要他告訴中方:美國已下了決心同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愿意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鄧小平指出:要中國承諾只能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不行,這是中國的內政。在此問題上,雙方可以各講各的,相互都沒有約束力。
1978年7月起,黃華外長同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就兩國關系正常化進行了六次談判。
10月30日,布熱津斯基告中國駐美國聯絡處主任柴澤民:按照美國國內的政治現實,中美關系要取得決定性進展,不能錯過當年12月前后,因為明年初國會開會,將先辯論美蘇核條約等問題,中美關系將被推遲到1979年秋后。鄧小平認為:看來美方想加快正常化,我們也要抓住這個時機,同美國關系正常化要加快,從經濟意義上說也要加快。鄧小平做出這個決斷時,我們正準備采取一個重大的實際行動來擴大反對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會見伍德科克,表示基本同意美方提出的關于建交的《聯合公報》新草案,但《公報》應重申反霸條款,并表示他本人擬于1979年1月訪問美國。他還指出,鑒于美方需要建交一年后才廢除(美方稱“終止”)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美國政府在這一年期間不要賣武器給臺灣。12月15日,也就是在預定宣布建交公報的前一天,伍德科克奉命會見鄧小平,要求澄清售臺武器停止一年后,美國仍可以出售,并說卡特總統在回答提問時將公開說出。鄧小平表示不同意,嚴正表明了反對美國售臺武器的立場。最后雙方同意把美國售臺武器問題擱到以后再討論,不影響12月16日如期發表建交公報。12月16日,中方在宣布建交公報時,由華國鋒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聲明:美方在談判中曾提到,正常化后美方將繼續有限度地向臺灣出售防御性的武器,對此我們是堅決不能同意的。因為這不符合兩國關系正常化的原則。建交公報很短,只有400多漢字,宣布1月1日建交,3月1日互派大使;并強調了五點,包括反霸條款和美國承認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9年1月29日至2月4日,鄧小平副總理應邀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受到了美國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和高規格接待。
美國通過《與臺灣關系法》
中美剛建交、鄧小平副總理剛訪美,1979年3月美國國會兩院就分別通過了《與臺灣關系法》,4月1O日卡特總統簽署了該法案,并使這個國內法凌駕于美中之間的國際協議之上。《與臺灣關系法》共18節。法案規定:“任何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運來解決臺灣前途的努力”是“美國嚴重關切的事”。美國要“保持抵御任何會危及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的訴諸武力的行為或其他強制形式的能力”。“美國將向臺灣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御武器和防御服務”。《與臺灣關系法》實際上重新恢復了美臺《共同防御條約》。
1979年4月19日,鄧小平向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訪華團嚴正指出:中國對美國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系法》是不滿意的,這個法案最本質的一個問題,就是實際上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法案的許多條款表示要保護臺灣,說這是美國的利益,還說要賣軍火給臺灣,一旦有事,美國還要干預。4月28日,中國外交部照會美國駐華使館正式表明我原則立場,批駁了美方辯解,對美國總統簽署美臺關系法案深表遺憾。
1982年《八一七公報》
1980年是美國大選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里根表示,保證將忠實地履行《與臺灣關系法》。里根當選總統后,1981年1月邀請了臺灣國民黨主要成員之一的蔣彥士參加總統就職典禮,經過交涉后美方沒有讓蔣彥士露面。美國還準備向臺灣出售新式軍用飛機。1981年6月,鄧小平指示,要同美國進行一場售臺武器的斗爭,關鍵是出售武器的性能不超過卡特總統時期的水平,只要性能控制住,賣得再多也沒用;其次是要逐步減少,直到停止出售。從6月開始,兩國外交部門進行了長達一年零兩個月的緊張談判。
1982年9月1日,就要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了。鄧小平認為美國已在相當程度上滿足了我們的要求,把這樁公案告一段落,現在是比較好的時機。8月15日雙方就《中美聯合公報》達成協議,17日公布,簡稱《八一七公報》。公報說:“美國政府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并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的解決。在做這樣的聲明時,美國承認中國關于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一貫立場。”
8月17日上午,鄧小平會見美國恒安石大使,指出:在公報中美方承諾逐步減少售臺武器,當然不能一年只減少一美元。公報說“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的解決”,我們理解所謂的“一段時間”應是有限的,不應該推向遙遠的未來。關于“最后的解決”,只能是停售。《公報》提到中國“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這不是對任何人的一種承諾,不能曲解為是美國停止售臺武器的前提。
《八一七公報》是雙方的妥協產物,使我們有了一個同美國進行斗爭的依據。但是美國是不準備實行這個公報的。以后有消息透露,《八一七公報》發表前,里根總統曾向臺灣做出六點保證:㈠ 不設定終止對臺灣軍售的日程表。㈡ 任何時候對臺灣軍售不事先與北京磋商。㈢ 不在北京和臺灣之間扮演任何調解角色。㈣ 不變更《與臺灣關系法》中對臺灣的承諾。㈤ 不改變對臺灣主權的立場。㈥ 不施加壓力迫使臺北與北京談判。
《八一七公報》發表后,中美政治、經濟關系有過重要的發展。但是美國違反《公報》的規定。1984年美國售臺武器達7.07億美元(1979年為5.87億美元)。80年代中期,美國以轉讓技術的方式提高臺灣武器性能。特別是1989年6月起,美國一方面要歐盟一起對中國停止軍售,另一方面1992年9月(共和黨)布什政府決定賣給臺灣150架F—16戰斗機,總金額58億美元。
黃華同志在《親歷與見聞》的回憶錄第14章“中美建交和八一七公報”中,以讓人思考的一段話作為結束:“1982年冬,有人寫工作總結報告給中央,其中說,我國對美工作存在路線錯誤。我向鄧小平同志寫信,不同意此點。小平同志在我的信上作了批示,大意說:對美工作,主要由我(指鄧小平)主持。如果有問題,由我負主要責任”。
從以上歷史可以看到:不論是共和黨執政還是民主黨執政,美國政府都不遵守中美間三個聯合公報。對美國來說,臺灣已不僅是新中國初期遏制中國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而且是以關島為基地,從日本、韓國到臺灣包圍中國的鏈條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作者為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部長)
(責任編輯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