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政企分開是國企改革的一個里程碑。企業從政府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自主經營權,將國企改革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但是,以后的改革沒有繼續深入下去。現在的大型壟斷國企是原來的各個工業部轉化而來的,繼承了部的壟斷權和國企優惠特權,不對其進行改革,反而將其“做大、做強”,加強他們的壟斷力,使他們的勢力膨脹,在某些方面可以和政府抗衡,形成一個獨立王國,使原來國企變異為既得利益集團。列寧講過,壟斷會產生腐朽和寄生,這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不允許的。現在出現這種既得利益集團,對國企改革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國企改革遇到新難題。
一、目前“國”企已發生變異
首先,壟斷企業的主體己發生變化。在政企分開之前,壟斷企業的主體是政府,在政企分開以后,壟斷主體是企業,他們代替原來的工業部對本行業進行壟斷。
其次,國企的資本構成發生變化。在政企分開前國企資本百分之百的是國有,在政企分開后,有許多國企已實行股份制,有的還有外國資本介入。
再次,目前的國企具有分配自主權。原來國有企業無自主分配權,在工資上是全國統一的,差距很小,基本是平均分配,廠長的工資不能超過職工平均工資的幾倍。企業的利潤全部是國家的,企業無支配權。現在的壟斷企業是獨立法人,具有分配的自主權,利潤不再上交國家,可以自主支配,出現高工資、高補貼、高福利,全國7個壟斷行業有2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占全國當年職工工資總額的55%。這些企業的CEO(其中有不少是高干子女),有的年薪幾百萬、有的上千萬,把國有資產化為少數人財產。他們以企業家身份獲取高收入,又以公務員身份獲取官員級別,退休后還獲取省部級待遇,已成為官僚權貴階層。
最后,企業具有經營自主權。在政企分開前,企業是一個加工廠,根據國家下達的任務進行加工,產、供、銷,人、財、物均按計劃進行,企業無經營自主權。政企分開后,企業是獨立法人,具有經營自主權,國家的計劃對企業已無約束力,企業根據市場需要自主生產,自主定價、自主銷售、自負盈虧。企業在價格和政策上可以挾持政府。據《商務周刊》的統計,2009年1—8月,中國出口成品油1496萬噸,出口額66.5億美元,平均每噸444.5美元/噸,折合人民幣3036元/噸。而現在北京成品油價格:汽油8300元/噸,0號柴油7630元/噸。石油出口價大大低于國內銷售價,政府對此無能為力。
所謂今之“國”企非昔日國企,并不意味著原來的國企不需改革,可以保留不變。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明確指出,國企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改革國家所有制,形成各種所有制并存的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才能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放松行政捆綁,促使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而這些行政性的壟斷企業,應是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出現異化??墒乾F在有人在維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名義下捍衛國企,實際上是捍衛既得利益集團。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的出現,加重了我國改革的難度,延緩了改革的進度,為改革出了一道難題。
二、目前“國”企持有的特權
這些“國”企雖然已不是原來的國企,但仍享受原來國企一些特權。
首先,這些國企獲得社會優勢資源的壟斷權,如石油、電信、電力、煙草、煤炭、航空、金融、保險等,總之,都是國字頭的。這些優勢資源只能由國企壟斷經營,民營企業不能進入,已進入者必須退出,如陜北油井,山西小煤礦、小鋼鐵廠,鐵道部的自備車皮收回,等等。
其次,國企享受著國家投資的優先權。據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透露,我國社會總投資2007年13萬億元,2008年可能超過17萬億,2009年預計超過20萬億;其中大部分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資,絕大部分投向國企(見《炎黃春秋》2009年第10期第5頁)。這次應對金融危機,國家4萬億元的投資,據說民營企業所得不足5%。這些天文數字的投資大量注入國有企業。銀行貸款80%用于國有企業,股票上市圈錢國企有優先權。使國企資產迅速增加,從1999年的9萬億元,到現在已達43萬億元,10年間翻了幾番。
再次,國企獲得銀行大量貸款。國企利用這頂紅帽子,銀行可以毫不猶疑向國企貸款,國企拿到銀行貸款可以大力擴張,重新進行公私合營。目前出現的“地王”均為國企,國企在房地產已占據60%份額。
最后,國企具有股票上市的優先權。股票上市是企業圈錢的大好機會,所有企業都是翹首以待,而國企上市一般都有優先權,截止到2002年,國企在股市上圈錢已超過7000億元。以后又圈了多少錢,就不得而知了,只知國有資產的核心部分幾乎都已上市,其圈錢數字會大大超過2002年以前。
現在有些人一再講“企業經營好壞與所有制沒有關系”,想回避所有制給國企這些特權和優惠。而以上這些現實說明,所有制對國企的這種優惠特權也是一種“國進民退”,說明政府在對待所有企業上還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三、目前“國”企的壟斷霸權
下面舉出幾個壟斷行業霸權的事例:
(一)信息行業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壟斷霸權
信息行業對我國的信息化發展,功不可沒。但信息行業的壟斷經營獲取巨額壟斷利潤,人們紛紛不滿。
1.信息行業有“原罪”。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的資本原始積累稱為“原罪”,是靠暴力對農民進行剝奪,所謂的“羊吃人”。除了暴力外,原罪還可擴張到權力、壟斷力、賄賂力等等,總之,是借助不同形式的超經濟“力”進行掠奪或非等價交換,把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即為原罪。
我國電信企業的原罪不是依靠暴力,而是依靠壟斷力。北京開始有線電話初裝費每臺收5 000元,如果想提前裝機,還要再交2 000元。雖然這種集資經過政府批準,但是不合理的。一是根據什么服務和成本收取這么多的錢;二是收取初裝費并沒有征得用戶的同意,是單方面行為;三是既然是集資其產權歸屬于出資者,不應屬于電信企業所有。這筆集資數量很大,據說占當時電信企業資產的1/3(其余國家投資占1/3,銀行貸款占1/3),遠遠超過民營企業家的“第一桶金”,雖然對電信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既不付息,也不還本,出資者既無有知情權,又無有所有權,這是電信企業依靠壟斷力的一種掠奪,屬于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有原罪的。雖然與私人的募資不同,但對老百姓來講,其利益損失是一樣的。
2.收座機的月租費,也不合情合理。電信企業規定不論該月用機多少,必須交月租費。據說不是為了錢而是根據國際慣例。請問國際慣例有收這么高的初裝費嗎?只能用中國特色來解釋。電信企業一只手拿著國際慣例收座機費,另一只手拿著中國特色收初裝費,為壟斷力進行辯解。收月租費一年至少600多億,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額。這一收費,既不是根據成本,也不是根據服務,是電信企業依靠壟斷力來強行征收,也是一種非法的原罪。
3.手機的雙向收費。據說當初中國手機雙向收費,其起因于最初“大哥大”在中國是稀缺商品,價格高、數量少,屬于奢侈品,所以雙向收費。這在當時這樣做也還說得過去。當手機普及化,已成為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用品時,在2001年,國務院總理已簽令取消雙向收費,當消息傳出后,香港的電信股大跌。為了維持香港的股市,國務院派當時的電信部長到香港穩定股市,宣布“兩年之內不取消雙向收費”,股價立即回升。從這里可以看出,香港電信股市的穩定主要不是依靠電信企業的業績,而是靠國家的政策,是靠內地客戶雙向付費的納貢來支撐香港的股市。但問題在于兩年已過了許多年,在股市的行情很好的情況下,電信企業還繼續雙向收費,這就屬于一種公開掠奪,這雖不是原始積累而應屬于現罪。因為利用壟斷力進行積累,所以還是原罪。
4.收費不透明,收費偏高、收費偏亂。一些收費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沒有經過聽征,付費和服務不對稱。與國外相比收費偏高,信息資費國外一般占居民收入的2%左右,而我國竟達7%—8%。國際長途收費比美國高、國內長途收費比印度高。這種高收入,2007年上半年移動的利潤率達21.16%,平均每天凈賺超過2億元,在國內少有,在國外罕見。收費亂主要表現在套餐上,數量之多,花樣之繁,混亂到內行說不清,外行聽不懂。據《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9月19日報道,自6月份起,各省市在電信套餐清理過程中,超過4萬個,還剩下多少,就不得而知。
(1)亂加價。北京各手機卡銷售點,凡買10元卡加5元,買20元卡加2元,買30元卡加1元,逼迫人們去買大額卡。花30元可買100元的IP卡,但需另外加2元。買手機先交選號費,后買卡預交通話費,手機未用前運營商先收兩費。另設時間限制,到期即便有余額也給停機,不續卡余額就沒收,這是明顯的霸王條款。國家發改委曾發出通報稱:2006年全國查處通信價格違法案件上升65.59%,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2)亂漲價。有線電視初裝時每月收費6元,不久就漲到12元,沒多久就漲到18元。這種三級跳的漲價是否經過物價部門批準?根據電信行業的特點,線路鋪設以后,擴大用戶就不需要再加大投入;即便小量的費用支出,因用戶擴大,其收入已遠遠抵消其支出,不是漲價而應降價。這是網絡行業的一個特征,但目前信息行業是反其道而行之。
寬帶互聯網收費也應根據用戶的擴大,不斷降低收費標準。當時有些收費是以1美元折合人民幣8元來計收費,現在比值已6元多兌1美元。如不降低收費實際上等于變相漲價。凡是信息行業按美元標準計算收費的都存在這一問題。
(3)亂設項目。信息行業設計的套餐數量有多少誰也說不清。這些套餐的上市收費標準、技術水平、質量、效益等等方面是沒有經過有關部門批準或備案的,哪些套餐是為消費謀利,哪些套餐是忽悠消費者來套錢,消費者是辨別不清的。信息行業有多少忽悠消費者進行圈錢的,只有業內人士清楚。
目前各行各業都利用信息出臺一些收費項目,如電視上一些文體娛樂活動,號召人們參與,是公益活動還是牟利,人們就不清楚了。
5.隨著技術的進步,服務項目的增多,客戶數量的擴大,在不存在邊際成本的情況下,信息資費應逐步降低,歐洲境內已取消漫游費。而我國有些費用長期保持不降,如國際國內長途費、漫游費、寬帶費、座機費、月租費等。
這是一個工商不過問,物價不監管,質檢不稽查,主管部門還有些袒護的壟斷行業,任其出臺霸王條款忽悠消費者,追逐利潤最大化,完成國資委的“保值增值”任務,而拋棄了提供公共產品的使命。
(二)鐵道部門的壟斷霸權
1.前幾年有一件案例,大家可能還記憶猶新,一個壟斷部門被告上法庭,即一個律師狀告鐵道部春節火車票漲價是非法的,違背了市場原則。鐵道部說,漲價為了使客運高峰分流。那末人們首先要問,為什么在客運低峰時不降價?春節漲價不合理:一是服務質量下降,一個一百多座位的車廂擠了二百多人,水泄不通,憑什么漲價;二是沒有增加成本,在一個車廂增加一倍乘客的情況下,不提價就可以增加一倍收入,而費用并沒有增加。春節客運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他們辛辛苦苦一年掙點錢,歡歡喜喜回家過年,鐵道部門手握壟斷權,利用春節火車票漲價,從他們口袋掏錢,這是趁火打劫,是敲竹杠。
當然我們的法院會“公正”地判決:律師敗訴,鐵道部勝訴。但社會不顧忌法院的判決,而支持律師的申訴,形成一種輿論壓力,迫使鐵道部以后取消春節漲價,得到社會的好評。
2.鐵道部強行收購自備車皮案。20世紀80年代后期,因為晉煤、內蒙古煤外運困難,鐵道部和兩地政府鼓勵國營、集體、民營企業自購車皮,參與運輸。這對當時解決鐵路企業困境和緩解運力緊張,促進煤炭外運起了重要作用。當時,已有46 986輛自備車皮,占山西煤炭鐵外運量31.8%,占內蒙古西部煤炭鐵外運量的80%以上,解決了十多萬人的就業問題。
鐵道部收購自備車皮有三條理由:一是價格雙軌,收費繁多,增加了貨主負擔;二是分散經營,單向使用,造成線路和車輛雙重浪費;三是投入不足,嚴重威脅行車安全。鐵道部稱:“對于不愿意轉讓自備敞車,從明年起我部將不再為其辦理國鐵過軌運輸手續?!?鐵道部149號文)為了迫使自備車主就范,2003年7月24日以部長9號令《企業自備貨車經國家鐵路過軌運輸許可辦法》規定:①擁有自備敞車的企業注冊資本額不低于2億人民幣;②經由干線利用率不低于80%。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自備敞車因達不到這兩個條件的要求,而被停止運營,被鐵道部強制收購。其弊端,一是鐵道部收購自備車皮三條理由不充分,都是屬于管理問題,價格應物價管,車皮利用率和安全都是鐵路管理問題,與所有制沒有因果關系;二是鐵道部強制收購自備車皮,對黨的政策是出爾反爾,不是改革是倒退;三是鐵道部強制收購自備車皮,將影響十幾萬人的就業,使一些民營企業破產;四是鐵道獨家壟斷,不敢引進市場機制,沒有競爭,不利于提高效率。
(三)金融業的壟斷霸權
徐水孫大午的“非法”集資案。孫大午是河北徐水縣大午集團農牧集團董事長、復員軍人、共產黨員。該集團1995年被評為全國私營企業500強的第344位。孫大午在北大發表“三農”問題演講而聲名鵲起。由于四大銀行不給貸款,從1995年以來,他累計吸收企業員工、家屬及公眾存款1.8億元,解決經營所需,解決農民賣糧難。2003年7月5日,被政府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罪名逮捕,并罰款、判三年緩期刑。這個案件有以下問題:
(1)孫大午的集資屬于民間合法借貸,并不違法。一是利率沒有超過國家規定的4倍;二是集資用于發展生產,并沒有以高利貸出,更沒有進行欺騙外逃;三是誠信承諾,沒有坑騙存款者;四是公眾自愿存款,以賣糧作為存款,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也解決企業缺資金買糧的問題,這是一舉三得,開辟民間借貸一條路子。也是國有銀行壟斷,不給民企貸款被逼出來的。
(2)即便是孫大午違法,他對社會不會造成危害,也不會潛逃,完全可以通過正常司法程序來審理,為什么要逮捕。
(3)在非法集資和正常民間借貸的政策與法律界限不清時,不應先抓人后定罪。亂抓人就是侵犯人權;抓錯人會把一個好端端的企業搞垮;抓錯人,政府非常被動,會被推到被告席上。
(四)石油行業的壟斷霸權
1.壟斷國內石油價格。前面已指出,石油出口價低于國內銷售價一倍多,使國內的加油站零售價都高于歐美等國一倍??窟@一壟斷價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利潤不上交國家,前兩年還從國家財政部獲取巨額補貼。
2.陜北油田案。2003年8月19日晚,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節目對當地政府違背中央指示精神,違法行政,強制收回油田的事件作了報導。此事件影響重大,涉及的范圍廣(15個縣),人數眾多(十幾萬職工、近二千企業家),資產巨大(近百億元),經濟損失嚴重(80%以上油井停產),社會秩序混亂(有5000人到省會西安上訪、前后抓捕人數眾多),國內外媒體大量報導,后果相當嚴重。對此事件應總結經驗教訓,引以為戒。
(1)整頓油田秩序很有必要。但是,不應采取先收三權(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后進行低價補償的辦法,對不服從者強行奪取,還以妨礙公務、搶占國家財產和非法集會等罪名,抓捕多人(僅安塞縣前后抓捕50多人),還不準法院受理此案。這完全是違法行政。
(2)上述地方政府單方撕毀合同,單方決定低價賠償(約20%),單方決定兌付時間;不準法院受理,不準群眾上訪,公、檢、法、司為其保駕護航。這違背憲法、合同法、司法程序,屬于違法行政。
3.壟斷加油站。中國石油壟斷企業,對民間加油站以不供油進行排擠,迫使收歸國有。中石化老總陳同海對國家資源處理有巨大權力,一次批給情婦的加油站,經轉手倒賣就賺了1億多元;后在青島的中石化1000噸煉油廠建設中,其情婦利用陳同海的關系,低買高賣地皮就凈賺兩億元。壟斷必然產生腐朽,近年來不少國企CEO落馬,這位陳老總因受賄1.9億多元,被判死緩。
四,今日的“‘國’進民退”
在今日,國企已開始變異為特殊利益集團時,還有人為這一“國企”進行辯解和維護。
首先,抬高國企地位,將“公有制為主體”變異為國有企業為主體,提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基礎”。難道已占GDP的65%、新增就業崗位的80%、稅收總額已占65%的民營企業就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黨執政的重要基礎?當中國走入“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的困境時,救活中國的不是國有企業,而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奠定了市場經濟微觀基礎;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實現民富國強;民營經濟發展是擴大就業的主渠道;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構建中間大兩頭小的社會階層結構。由于民營經濟有這些重要作用,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做出了縮小國有經濟的控制領域、擴大民營經濟發展空間的決定,這就是“國退民進”,形成了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兩個輪子一齊轉的國民經濟發展模式,才有十六大的“兩個毫不動搖”。今年全國政協首場新聞發布會披露:“2009年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7%,國有企業同比增長6.9%;……私營企業從業人數同比增長5.3%,國有企業同比增長0.8%;私營企業主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7%,國有企業同比降低0.2%;從最重要的利潤指標來說,私營企業的總利潤同比增加17.4%,而國有企業同比降低4.5%?!边@種差異是在國企擁有社會優勢資源的壟斷權、占有社會大量財富、獲取國家巨額投資、取得銀行巨量貸款、擁有上市圈錢的優先權等等情況下出現的。在這一尷尬局面前,一些人會感到顏汗。
其次,擴大國企作用,以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提高中國的競爭力”等,作為“做大做強”國企的理由。難道政府不應該一視同仁地扶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參與國際競爭?所謂做大國企只是將許多“小舢舨”組成“航空母艦”,進入世界500強,而不考慮這些企業與國外同類企業在自主知識產權、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等方面質上的差距(2009年,中石油人均盈利為1萬美元,??松梨谌司麨?0萬美元)。
在這種觀念支配下,擴大國有企業占有領域,縮小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出現“國進民退”就成為必然趨勢。
目前對“國進民退”人們議論紛紛。我想“進”和“退”應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主要不是資本量和企業量,而是看控制領域的大小,黨中央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對國有經濟有一個明確定位,即:“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產業中的骨干企業?!边@一決定將國有經濟鎖定在“三個行業兩類骨干企業”之內,這才是國有經濟有進有退,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標準,按這標準要求,在占有領域上應是“國退民進”,而目前一些做法與其相反。
首先,明目張膽的“國進民退”。國資委將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中的“自然壟斷的行業”改為“重要基礎設施和重要礦產資源”,這就大大擴大國有經濟占據的范圍,壓縮了民營經濟的經營空間。有了這一修改,陜西就可將陜北油田、山西將小煤礦,以“整頓”的名義,用低價、強制收歸國有(油井賠償僅20%左右,煤礦賠價低5—10倍)。引起民企怨聲載道,政府公信度大受損失。
其次,潛在的“國進民退”。一些國有企業不按《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退出,仍然盤踞著應該由民營經濟進入的空間,這是一種潛在的“國進民退”。
再次,隱形的“國進民退”。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占有比重增長的不快,不能表明不是“國進”。由于民營經濟增長太快,國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的相對量沒有明顯增長,但絕對量在快速增長。這幾年國企凈資本從2萬多億元增長到5萬多億元,國有資產從9萬億元增長到目前的43萬億元,10年間翻了幾番,可見增速之快。有了大量資本,國有企業就有條件在國有經濟定位的范圍外擴張,是與民爭利,如進入房地產業,成為“地王”。這樣的“國進民退”用企業數量是計算不出來的。
一些國企利用國有的牌子,獲得“市長”的支持,再在市場獲利?!额I導者》雜志2009年第12期上登了一篇《從〈建國大業〉看國進民退》。其中講道:中國最大的電影企業——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講:《建國大業》9月16日全國首映,3天半票房收入就上了億,最終票房5億或6億的說法四起。韓在多個場合對媒體笑言,電影投資3000萬,只要票房達到1億即可盈利?!罢f明主旋律影片不依賴政府支持就能賺錢了,實踐成功了?!逼鋵嵾@部片子還是找了“市長”的。2006年開始創作《建國大業》就通過關系找到全國政協匯報。2008年10月劇本完成后,全國政協領導再次批示:在人民政協成立60年之際,拍攝此片意義重大,要支持。最后此片如何落到韓三平之手就不得而知,但國企的身份,行業老大的地位,應該是重要砝碼。這種“國進民退”是無法用統計數字表示出來的。韓三平一再標榜:“我不相信國有企業做不好,我不相信公有制就徹底不行了?!钡督▏髽I》恰恰是頭號國企撐大旗,“市長”支持,眾明星趕集零片酬,才取得市場的巨額盈利,是行政、市場通吃的產物,其他的非國企,如華誼兄弟行嗎?不要忽視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是一個壟斷國企,具有獨家進口大片的經營權和CCTV6頻道的廣告經營權,這難道不是國有的特權嗎?這幾年一些央企利潤巨增,主要靠壟斷和各種優惠特權,而不是經營效益所獲。一些國企經營者、管理者散布這種言論,一是否定所持國有特權,二是表明自己的經營和管理有方。其實這種做法只不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掩飾不了國企的特殊地位。
從以上簡單列舉國企的特點,可以看出現在的“國”企已經不是原來的國企。他們依靠國企的身份,從政府獲取特權,而不承擔企業經營不好的責任;他們從市場上獲得利益,而不承擔風險。國有企業的特權,市場壟斷的利益,他們雙雙占有。他們還用國際慣例和中國特色兩手從老百姓腰包掏錢。這樣的國企已經異化為特殊利益集團,國資委推卸不掉始作俑者的責任,把這樣的國企“做大做強”豈能不挨罵?一些人維護國企,實際上維護的是特殊利益集團,而不是國家利益,應當認清這一現實。
國企發生變異,問題在下邊,根子在上邊。因為一些人還沉迷在舊觀念之中,認為只要是國企在政治上就有保險;認為只要企業是公有,一切管理問題就解決了,因此就賦予國企許多特權和優惠,還在各方偏袒國企。其實這是一種家長制的管理辦法,一切都拿在自己手中,缺少管理市場經濟的藝術。為此必須解放思想,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早在1986年就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改革?!?/p>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
(責任編輯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