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青少年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體現,是九年義務教育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舉措,更是我們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民族團結 地理教學
對青少年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體現;如何利用地理課堂教學,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民族團結內容的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是擺在我們每一位地理教師面前的一項研究課題。我在《中國地理》教學中是這樣進行的:
一、讓學生知道我國各族人民友好團結的歷史由來已久
自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就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共同開發了祖國遼闊的疆域。他們的豐功偉績將永載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史冊。例如:在進行青藏地區一節教學時,我就講到了布達拉宮內的《文成公主進藏》壁畫,它反映了藏漢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然后再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后面編排的“讀一讀”。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知道我國民族團結歷史悠久,而且有助于培養他們正確的唯物史觀。
二、讓學生懂得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
有些青少年學生認為,民族團結僅僅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事,是大人們的事,與我們學生無關,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我在講述我國民族分布特點時,就正確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雖然不大(8%),但分布地區很廣。就全國范圍來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與漢族雜居在一起,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這是我國民族分布的一個顯著特點。緊接著我問這種空間分布特點說明了什么?這時學生思想高度集中,積極思考,在教師的開導下,終于得出了“各民族間的相互關系,他們之間相互影響,彼此團結,互相幫助,互相融洽,誰也離不開誰”的結論。
三、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幫助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團結的堅定信念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少少數民族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新疆漢族人越來越多,會不會影響我們民族經濟的發展?顯然他們對加強民族團結持懷疑態度。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空洞的說教上,不但不能說服學生,反而會助長他們的逆反心理。針對這個問題,我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力求做到使學生心服口服。例如:為了促進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國家對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長期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的大力支持,興建了許多大工程。像烏魯木齊-庫爾勒鐵路的鋪通,吐哈油田的開發,獨山子乙烯工程的興建等,無不體現了國家對我區所做的巨大努力。使我區大部分人開始過上比較寬裕的生活。
四、用民族團結方面的典型事例,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
課堂上引用小故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進行西藏教學時,我就講了孔繁森的事跡。我們黨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離開了年邁的母親和體弱多病的妻子,兩次進藏,歷經十載,和藏族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他收養兩個孤兒,向病人獻血,給藏族同胞看病,無不體現了他高尚的情操。這樣講解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得熏陶。難怪有的學生聽后立刻表示:長大后我也要去西藏工作。
此外,還可以通過“民族團結宣傳月”,民族節日期間舉行的“茶話會”,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向青少年學生進行民族團結內容的教育。總之,備課時處處要留心,決不放過任何德育因素。
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擺脫長期以來束縛我們教學的“應試教育”樊籬而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變,才能真正提高民族素質。
作者單位:河北省靈壽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