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是我國繼承法最首要的基本原則,它是指國家法律確認公民享有并可依法行使私有財產繼承權,并且在這種權利受到侵害時,法律以國家強制力予以保護。
它的立法依據源于《憲法》第十三條第二款:“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這種私有財產(即遺產)的范圍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六)公民的著作、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務的債權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四條還規定:個人承包應得的個人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個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許由繼承人繼續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辦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的財產權利由為個人持有的,一旦權利人死亡,也應當把它作為遺產,轉移給他的繼承人承受。包括公司的股權、公民個人依法獲得的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還包括在一些個人合伙里邊的合伙人的相關的權利,知識產權里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還有這些技術秘密的權利,都可能會給知識產權人帶來財產權益,一旦知識產權人死亡,應當把那些可以轉讓的財產權利,由他的繼承人依法承受。這種繼承權實質上是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的延伸,只有被繼承人個人所有的財產生前受到保護,死后也允許繼承人繼承,這才能體現出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切實保護。
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原則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繼承人都可以依法繼承。只要有合法的繼承人,遺產均不收歸國家或者集體。
第二,國家在法律中對繼承人的范圍和繼承順序加以規定。不論是遺囑繼承人還是法定繼承人,其繼承權不得非法剝奪;只有在發生法定事由時,繼承人才喪失繼承權。只要繼承人不明確表示放棄繼承權即視為接受繼承。
第三,繼承人享有繼承權不受有無民事行為能力的限制。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繼承權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限制行為能力人的繼承權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由本人行使。
第四,公民的繼承權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時,有權在法定期間內通過訴訟程序請求人民法院依法給予保護。
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它與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相適應,是保護公民的個人財產所有權、充分發揮現階段家庭組織消費和養老育幼職能的需要。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