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但同時卻是一個難點。
什么是有效的作文指導呢?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內容可寫,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做到文從字順。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習作呢?我認為有以下途徑:
一、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選擇貼近孩子生活的內容進行指導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行為方式大多為興趣所左右。如果在習作方面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懷著躍躍欲試的心態、輕松愉悅的心情進行寫作,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行的作文教材中,有關作文訓練的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的生活,學生沒有真實的體驗,又怎么能寫出作文呢?許多教師教完《賣火柴的小女孩》以后,就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你會怎么做,有什么想法。可是大部分的城市孩子根本就沒有經歷過貧窮,沒有嘗過挨餓、受凍的滋味,試問怎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歇。”葉老的話形象地說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現在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教師要深入研究兒童的心理,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學生的生活里挖掘寫作題材,對作文進行具體的指導,多多練習,做自己要做的題目。我認為作文教學中應尋找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題材,引導學生感受生活,豐富情感體驗,讓學生覺得寫作文并不難,只要把親身經歷的變成文字就可以了,即“我手寫我心”。
二、從平常的閱讀教學入手,以讀促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課的教學是師生共同閱讀的主要陣地。師生不能為閱讀而閱讀,要自覺地將閱讀活動與作文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
小學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是學生寫作的范文。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讀寫結合點,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
1.從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優美詞句入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對課文中的精彩詞句進行精心品讀,這種品讀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
2.從典型的段落入手,學習段落的寫作方法。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六自然段。這段共四句話,第一句總寫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然后從鳥多,鳥蛋多,鳥糞多三個方面具體分述。這種先總體介紹,再分別具體描述的段落形式對于學寫作文的小學生來說,有很強的示范性。于是我讓學生以“今年的花燈真美”為例,先總體介紹元宵節花燈的情況,再分別從花燈的種類、人們看花燈的反應、動作等方面具體介紹,學生模仿著課文里總分的寫法,寫得比較到位。
三、以積極肯定的評價鼓勵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寫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學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如果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與鼓勵,就會逐漸喪失信心,把每次的作文練習當作一種沉重的包袱。為了保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教師要多給予積極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寫作的快樂。
1.尊重學生的勞動,把修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改變以往單一的批改模式,選取某個學生一篇有代表性的習作,師生當面互相討論、修改,多聽取學生的建議,為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喝彩,對于文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和學生互相討論、耐心啟發讓學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或者學生自評自改,同學互評,全班評講。利用課外時間,舉行佳作賞評會,學生選一個時期以來最優秀的作文,朗讀給全班同學聽,由大家來做賞析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寫作自信心。
2.用評語贊賞學生,樹立信心。寫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教師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肯定與贊賞,而不要充當了“劊子手”的角色,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我把給學生寫批語當作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在細心品味每一位學生習作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給每一位學生都寫上帶有鼓勵性和啟發性的批語。如“我建議你用這個詞更貼切。”“這一句寫得真美!”“嗯,精彩極了。”……讓學生知道:老師在關注著我,老師在贊賞我,我要更加努力。當學生把習作作為一種享受時,試問:還有什么能澆滅他們樂于寫作的熱情呢?
作文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語言表達的集中體現,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集中展示。我們對于學生的作文指導急于求成,貪大求全,更不能偏離學生的生活,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語言發展規律出發,提高作文指導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州市茶園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