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具有高效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學中我把學習感悟與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體會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和方法
教學目標決定著我們將學生引向何方。要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要讓設定的目標收到預期的效果,也應當遵循一些原則。首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注意知識的連貫性,難易適中。其次,教學目標的設定還要刪繁就簡、切實可行。很多語文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羅列了六七個,甚至更多,完全脫離了學生實際情況,可操作性不強。我們不妨簡明教學目標,從而簡化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比如我在教學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時,重點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在讀中體會作者對花的情感,及由花產生的感悟。正是由于明確了目標,簡化了細密的、多余的環節,學生才會有更大的空間去潛心讀書,才會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語文課要以“本”為“本”
新課改的浪潮中,好多老師圍繞教學案、導學案,一篇文章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課下,學生在各種參考資料中找答案,課上老師讓學生逐一解決問題。學生的回答,完全是照本宣科,沒有絲毫自己的感悟、思考。對于文本讀的很少,甚至沒有讀。語文課上成了問題課。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即生活背景、閱歷等不同,對文學作品的認識也不同。這千篇一律的答案,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適應時代的發展?還有的課堂擺“花架子”,一會聽音樂、一會表演、一會討論,切切嘈嘈,甚是熱鬧。學生的參與率也很高,花樣迭出,唯獨忽視了課本,最后讀起課文來還結結巴巴。這些課看起來熱鬧非凡,學生爭著回答,其實是在打“外圍戰”。還有的將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歷史課。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因此多讀是第一要務。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此過程中,第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所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正像于永正老師說的那樣“書不讀不開講”。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組織的各種活動,要始終以文本為基礎,不論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還是質疑探究,或是細品重點語段、語言,都必須是讓學生與文本有緊密的接觸為前提。“走進去”才能“走出來”,通過實實在在的接觸文本,通過生動扎實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讓“言”與“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語文老師要努力營造語文閱讀的氛圍,認真挖掘文本,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感情讀出意境。我們要盡量避免那種學生脫離文本,一開始就直奔重點的閱讀、解決問題,超越文本作“拓展式”閱讀,甚至脫離文本進行“空中樓閣”式的對話。應該讓閱讀成為理解文本的手段。
三、抓住契機,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給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讓人產生了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注意力的保持是有一定的時間的限制的,超過了這個時間就會疲倦、走神。而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隨著書本知識的變化在變化著,更不要說在這整整45分鐘的時間內,讓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那種老師在臺上自斟自飲,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的現象不無出現。因此,為了緩解課堂暫時的沉悶和刺激學生的疲乏,同時起到讓學生振作起來自愿學習、自主學習的作用的激趣行為非常必要。長期教育教學中,我發現精心備課抓住契機,創設情境激發情趣,往往要比反復說“請大家坐好!”“注意力集中!”等乏味的句子來的有說服力。學習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時,在把握了文章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后,學生有點疲憊,那么進一步領悟人物的內在精神,感受對生命的深層認識,就難以收到預想的效果。我設計了一個“錦囊”,作為主人公送給將要去冒險的弟弟的禮物,關鍵時刻“甩”了出來,學生感到很新鮮,立馬精神振作,我又進一步說,這錦囊里到底裝的什么?學生說:“妙計”,讓學生結合文章說一說什么妙計。學生立馬議論紛紛,然后各抒己見,不僅活躍了氣氛,而且談出了對人生的認識,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對文章作了深層挖掘。只要抓住契機精心組織,就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一舉兩得的手段,需要我們老師細心鉆研教材,不斷積累經驗。
四、教師要多聽、多學、多做、多反思
一節好課讓人“三月不食肉味”,給人一種震撼、啟發和鼓舞。作為老師一定要多聽、多學、多做、多思才行。特別是多思。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授課者,各有各的風格。每次備課、上課后,我都認真反思這一堂課有哪些優點值得發揚,哪些不足需要改進。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中,發現自己進步很快。俗話說:教學相長。我認為既包括學習也包括實踐。只要我們用心去做,以飽滿的熱情去學習,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