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創新能力就是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教育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呢?
一、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敢于創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緒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如果學生感覺課堂氣氛不安全,生怕說錯話,擔心發言被扣帽子、被譏笑、被訓斥,那么學生就不敢敞開胸懷,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妨礙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甚至會使學生封閉自己的心靈,更談不上創新。因此,開展創新教育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會讓學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極其自然和最佳的狀態流露出來。教師要做到尊重、關心、支持、賞識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努力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課堂中“標新立異”雖然會得到老師的鼓勵和稱贊,但他們也擔心被同學看成出風頭,怕答錯被同學譏笑而壓制自己的表現欲望。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見解,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表現,既要注意把創新機會留給每一位學生,又要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互相合作,鼓勵、喚醒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盡可能地化解、消除學生之間存在的對立、抵觸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緒,把注意力轉移到共同學習上,促使學生積極質疑,大膽創新。
二、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創新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參加該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研究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發揮80%以上,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某一門課程不感興趣,不僅會抑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善于創新
大力改革課堂教學,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變重視教師主導為更重視學生主體,讓學生在主體作用發揮的過程(下轉第115頁)(下接第114頁)中自覺完成創新能力的培養,組織學生課堂討論。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個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重視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訓練,而課堂討論是訓練學生兩種思維的有效形式。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間互相交流切磋甚至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討論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分組討論和全班集中討論。分組討論,爭取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言,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全班集中討論,是面向全體學生,范圍較大,它的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學生廣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要給予巧妙的啟發和點撥,就能使學生融為一體,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才能得到發揮。無論采用哪一種討論形式,都可以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得到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武邑縣武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