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高語文既要講究科學又要尊重個性,在科學中張揚個性,在個性中弘揚科學,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
一、講究語文自身的學科規律,同時又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認識規律
關于語文教學應符合學科自身怎樣的性質特點,近來不少專家有許多精辟的見解,我傾向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這二者都關系到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科學的教學觀有賴于民主的學生觀。我們許多老師總是急于學習那些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 方法,可是往往畫虎成貓,不得要領。須知科學的教育方法不過是民主的教育思想的體現,即視學生為具有獨立人格和主觀能動性的人,就必然會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心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開發學生的認識潛能,并引導其形成語文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為己任。教育者確立了這樣的思想,具體的教學方法以至流派完全可以也應該不拘一格乃至百花齊放。比如,同樣是教一篇《七根火柴》,錢夢龍老師可能是以“三主”為特色的導讀,魏書生老師可能是以“六步法”引導學生自學,于漪老師可能是以“點、線、面、體”的立體化、網絡化課堂教學結構去感染、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寧鴻彬老師則可能以“八字四性”的教學模式訓練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他們的教學風格各異,但都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更重要的是,學生離開了他們,都能在社會生活中繼續學習語文知識并自覺運用語文能力。許多成功的語文教改專家的實踐已經證明,凡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并且著眼于學生自覺能力形成的語文教學,必然既是民主的,也是真正科學的。
二、突出“發展個性和特長”,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服務
今天,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更是明確要求我們培養千百萬“不斷追求新知,具有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這里所說的“發展個性”,不僅僅是指“因材施教”之類的教學方法,更主要的是著眼于發現并發展學生在稟賦、氣質、興趣、情感、思維等方面的潛在資質,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獨特性,同時鼓勵學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維的獨特性和思想的創造性。既然“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只能有一種理解呢?既然大自然 是豐富多彩而又千變萬化的,可為什么到了我們學生的作文里卻只有千篇一律楊朔式的“欲揚先抑”的“托物詠志”呢?馬克思曾抨擊普魯士的書報檢查令:“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照耀下都閃爍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耀著什么事物,卻只準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遺憾的是,當我們孜孜以求學生高考時的“保險文”“保險分”時,他們本來最具青春活力的精神花朵卻統統涂抹上了教師的色彩!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產品;工廠生產出標準化的產品,是其生產的成功;而學校若培養出模式化的“人才”,卻是教育的失敗!
語文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主要體現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我們應該通過每一篇課文的教學,每一回作文的訓練以及每一次語文活動的開展,引導、鼓勵學生發表正確而又新穎獨特的見解、構思或創意。在這方面,寧鴻彬老師的語文教育創造性思維訓練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效。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寧老師向學生明確提出的語文課“三·三”原則,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師)“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實驗老師不同的觀點)和“三允許”(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不同意見)。寧老師以及其他優秀語文教師的成功實踐已經證明,比起充滿公式、定理的數理化,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鮮明個性方面更具廣闊的天地。
綜上,講究科學與尊重個性,當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緊密聯系甚至互相滲透的,但是,在語文素質教育的思想中,我認為它們又各有側重:“科學”更多地是與教學觀相聯系,而“個性”則反映了語文教育的人才觀。還應特別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科學與個性素質的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要有強烈的民主意識、飽滿的科學精神和鮮明的個性人格。離開了這一點,語文素質教育無異于紙上談兵。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北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