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跨入信息社會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和相互滲透,已經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因此,在高中課程中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使之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正是大勢所趨,勢在必然的。這種必然性使得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有機整合有了現實的緊迫性。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
具體來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主要是:
1.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人類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學習者必須學會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習,學會利用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同時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進行學習。
2.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為學生打好全面、扎實的信息文化的基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文化。
3.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信息社會,知識的高度綜合性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出現了更多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由此帶給人們難以想象的沖擊波和影響力,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變得至關重要。
4.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生應具有主動吸取知識的愿望并能付諸日常生活實踐,要將學習視為享受,而不是負擔;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能夠自我組織、制定學習計劃,并能夠控制整個學習過程,進而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應用
1.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優化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整合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先進的理論作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將會事倍功半,甚至會勞而無功。
先進的教學理論有很多,其中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獨樹一幟。該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是一個交流合作的互動過程。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最終完成意義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相吻合,并且對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以及整合方面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2.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教師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只有教師掌握了相關的信息技術,才談得上把信息技術應用在自身的教學中。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為此,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迫在眉睫。
3.注意結合各門學科的特點,選擇“整合”的切入點
所謂整合的切入點,就是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選擇信息技術與學科的切入點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突破口,而切入點的選擇必須考慮到各門課程學科的特點、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改革的熱點、學生學習的難點。選好了切入點,才能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來達成各門課程的學習目標,教師、學生才能切實從中感受到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的巨大推動作用。因此,每位教師都應結合各自的學科特點去建構易于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隨著整合的不斷深入,必將提高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推動教育改革的進程。這一龐大的工程,需要我們冷靜地分析和思考實踐中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實踐探索,不斷地反思和完善。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