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總結了在教改教學中的心得,分析教材的特點,包括改革的內容、結構、目的、問題等,改變教學理念和方法,加強具體備課,提高老師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模塊專題 教學理念 具體備課 教師“博”“精”
我國于新世紀之初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我校推行課程改革三年,我作為“戰斗”在教學第一線的歷史老師,結合兩年來的教改實踐和所見所聞,總結一下教學體會和心得。
新事物的出現總有不適應的階段,但是改革的潮流只能迎不能拒。首先熟悉新教材的特點。新的高中歷史課程突破了以往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以專題形式構建歷史教學新體系。與傳統教材相比,內容太深,出現新的繁、難、雜,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師生最初的感覺就是蜻蜓點水。但這正體現了改革的初衷,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有助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途徑,也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某一專題的歷史知識。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設置,能較好地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歸納起來有如下特點:
一、課程目標的創新
新課程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課程結構的改變
改變過去學科本位,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
三、課程標準的創新
用課程標準取代過去的教學計劃和目標。
四、學習方法的改變
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關注體驗性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和積極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推進信息技術的運用。
總之,新課程注重以“人”為本,突出人文素養,具有強烈的親切感,為促進人的生命整體和諧發展這一終極目的服務。努力實現學生養成學會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經驗,培養學生根據歷史的經驗思考和認識現實問題,營造和諧氛圍,以激發探究的興趣。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較強的只是整合能力,樹立宏觀的歷史概念,即所謂的“大歷史觀”。
我在教學生涯中受益匪淺的就是具體備課。設計一堂什么樣的課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現實而迫切的問題。倍感困惑的我們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討論,互相發現優點和不足,共同設計課堂教學。具體的智慧優化了課堂教學設計,新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同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并存,唯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具體做法:規劃分工—資源收集—整體把握—個人備課—集體研討—修改完善—個人調整。在開學前1-2周,備課組先討論學期整體安排和教學進度,其前提要求備課組成員必須對教材的整體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備課組成員在進行教學的同時,開始就自己分工的專題收集相關的課程資源,并著手設計自己的教學思路,怎樣整體把握,由備課組各成員在初步熟悉專題內容的基礎上,由本專題負責人提出教材整體處理意見,供備課組成員討論。如是否有必要對專題內容進行整合或調整;根據課標要求,哪些知識是重點難點,哪些可以適當增刪等。備課組成員在進一步了解專題內容的基礎上準備好自己的教學設計,由專題負責人主講自己的教設計,并且教學設計必須以書面形式交付備課組成員討論。要求:教學設計盡可能詳細,僅次于教案。課組成員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在實踐中的體驗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個人備課重點在設計板書或多媒體應用上,并借此進一步加深對教學設計和教材處理的理解。在實施中,普遍一線教師都感到現行教輔材料存在不少問題,我們鼓勵教師以學案方式進行修改、完善,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方面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形成符合自己教情、學情的習題集。
面對新課程改革,我覺得不是對學生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歷史教師要以“博”“精”作為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歷史教學改革和當今新形勢的基本要求。為了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拓展學生對本學科更深刻、更廣泛的認識,教師除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地理學和文學。給學生一滴水必先自己有一桶水,所以平時不能放松學習。
新課改是一種教學實驗,目前還沒有成功的經驗,高考方案細節不明,所以課程的難度、講解的深度以及具體課程把握不準,感覺還在路上摸索。不過無論怎樣都會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取得新的進步。
作者單位:湖南省石門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