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課堂上我們可以通過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驗之間,設計激勵探索和理解的一系列有創意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效參與,優化數學課堂。
一、情境的創意,追求學生有效地參與
學生的學來自教師的引導,合理的引導是誘發學生有效參與的初始階段,目的是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幫助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鼓勵學生自主地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機會。
二、設疑的創意,追求學生思維的啟迪
教學設計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用數學的角度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與現象,精心設置疑問,激活學生問題意識,在驚奇、疑惑中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維方法。
如一個任意三角形,請在三角形上剪一刀,使得分成的兩塊正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畫圖并示意剪法。并通過圖形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義。教師借這一活動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生活經驗,通過教師的設疑、質疑,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讓學生從中學會知識,總結方法,建構起三角形中位線的有關知識。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直覺感知能力。
三、自主探索的創意,追求學生合作交流和規律的揭示
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真正地擔當起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學習的樂趣。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既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又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教學設計中設置交流、討論、合作等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在互動中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共同發展。
四、策略的創意,追求學生思維的發散
教學設計中提倡算法多樣化、思維的多樣性,同時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的不同水平。通過對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分析,設計富有挑戰性、探索性及開放性問題,開拓思路,不墨守成規,發揚創新精神。
如數學中的結論“等腰三角形底邊上任意一點到兩腰的距離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的證明,教師的教學設計可以鼓勵引導學生可以用全等三角形、等面積等代數、幾何多種方法解決,多角度、多策略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在探索中掌握方法,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增強提供滋生的土壤。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有創意教學活動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求解,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放飛學生思維想象的翅膀,讓學生自己去質疑、發現,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真正做到優化數學課堂,為學生學習而設計教學。
作者單位:河北省懷來縣新保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