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技術教育作為突破傳統教育的新型模式,正以強勢、快速的發展形勢向縱深發展。與傳統教學相比,其知識表達及傳遞的效果是無法比擬的。目前,全國各大中小院校,也在極力地把數字化校園和教育信息化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以期提高整體教學水平。a
關鍵詞:校園電視 電視制作 技術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進入學校,校園電視由此產生。校園電視,是電視的一個地域性概念,其主要參與者為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是學校宣傳教育、教學科研、精神文化娛樂服務的重要工具。
一、校園電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
校園電視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感染力強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它不同于傳統的單調講授,符合學生的接受意愿,刺激學生視聽感官,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適時地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渲染氣氛,制造氛圍,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使他們大腦皮層更加興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就更加強烈,使學習過程趣味盎然,學生自然愛學、樂學,樂在其中。
2.提高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只能作為教育過程中的參與一方,無法在事后以第三人的身份去觀察、分析和總結。為什么象棋、圍棋比賽后都有復盤這一環節?這種事后以旁觀者的身份回顧、復習,學習效果會有很大的提高。校園電視節目,尤其以學生為主體拍攝制作的,事后的觀看、討論中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學生面對以自身為主的認知材料,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被充分調動,從以前的“看電視”變成了“做電視”“怎樣做得好”,真正成為了校園電視的主人,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3.突破課文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些教學環節中的重點、難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單純的語言無法讓學生體會一個合適的教學情境,給老師的講授和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的障礙。電視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圖像等直觀媒體信息的優點。在同一屏幕上同時顯示相關的文本、圖像或動畫,其感染力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點,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通過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校園電視誤區
目前各層次的教學都在強調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的整合,然而事實上,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們很少用到多媒體教學設備,但各種公開課、賽課活動中多種媒體設備的使用卻屢見不鮮。多媒體設備教學的有效性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更多的只是為了在公開課中體現現代化教學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這樣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少誤區。
1.電視技術取代教育藝術
教育是藝術,而不是技術,是教育者自身修養與知識才能的綜合體現。如果教育者僅僅是利用一種或多種工具、手段去實現所謂的教育,那只是把教育的實施當成了一種技術的應用。教育技術只能是教育藝術的一種輔助手段,只能服務于教育藝術,不能獨立于教育藝術之外。只有恰到好處地應用教育技術,才能使教育藝術至善至美。這不僅僅是校園電視的使用誤區,其他現代教育方式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種誤區。
2.看電視有利于學生創新
校園電視直觀形象,創設了外部情境,彌補了教育教學的某些不足,也容易喚醒學生的內心世界。然而,語言文字如果真正地打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情感,拓展了他們的想象空間,也許他們各自構筑的內心世界更是豐富多彩的,將有著更多的參與和創造。從某種意義上說,電視的簡單觀看會影響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比如一段景物描寫,可以先讓學生想象,構造自己的空間,再依照課文的描述去品味作者所描繪的圖景。如果先向學生放映一段相關的景致,也許學生們的頭腦里就只有一幅電視里的畫面了。這不是奪走了本來屬于學生們的那一份創造嗎?
3.電視促進互動
單純看電視對于觀眾來說,不具有互動性,只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國外教育機構做過研究和統計,過多地欣賞電視,尤其是處在語言發展期的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語言思維障礙。如果校園電視不能產生互動效應,電視就相應地扮演了影視角色,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產生一定的影響。常聽一些家長和老師抱怨,學生不會說話,不善語言表達,這實際上和現代的“影視現象”不無關系,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三、揚長避短,參與電視制作
針對以上校園電視應用中的弊端和誤區,我們應該認清校園電視和教學的關系,認清電視的利弊,揚長避短,讓學生參與校園電視制作,發揮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參與到電視節目的制作當中,從欄目的策劃、采訪到攝像、主持都將活躍著學生的身影。
1.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就是做以前沒有做出的,就是在以往成果上的超越。
通過具體的電視節目的制作,老師和學生對能力有了正確具體的認識,明白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學習成績好壞并不意味著創新能力的強弱;明白了學生在不受課業束縛的舞臺——校園電視節目中可以馳騁想象,創新制作。
我們把校園電視節目的制作定位于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節目制作,在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前提下,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和判斷力,使他們具有活躍的思維,寬闊的視野,聰敏的悟性和較強的實踐能力。
2.綜合能力的培養
綜合能力是指多種能力的有機組合與搭配,是在不斷變化的問題情境中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合力。節目策劃與制作,對綜合能力的要求顯然是很高的。
在校園電視訪談類節目的策劃與制作過程中,學生要參與包括策劃、導演、采訪、拍攝、寫作、編輯、主持、播音、表演,以及臨時演員與工作人員選聘、人員管理和設備管理等多方面的實踐工作,對其實踐能力的鍛煉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以主持人為例,臺風、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肢體語言表達能力、多方面的知識儲備、臨場應變的能力、調動現場氣氛的能力——這些能力往往是學生自身素質與學科能力的交叉滲透,在一次又一次主持大小節目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僅僅主持人,其他如參與制作和配合制作節目的同學,嘉賓、現場觀眾,都在一次次活動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鍛煉提升。
此外,校園電視的制作還能促進學生的合作交往,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
真正的“能力”應表現為“能夠成功地解決問題”,這是實踐的能力觀,與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理念正相一致。陶行知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我們的校園電視節目制作工作要為學生的教育提供素材,給學生的特長搭建舞臺,讓校園電視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真正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蘭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