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隨之相應的人際交往頻繁,“口才”愈來愈顯示出它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西方把“舌頭”和金錢、原子彈相提并論,稱之為世界三大威力。
當年,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是用他的那張嘴打開中國的外交大門,給我國拿得了尊嚴,被欲為“周鐵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使用語言使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談判思路零亂,不知所措,使長時間未能解決的香港問題得以解決,如今已變成現實。從這兩點上可見說話無比重要。
小學教育把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發展兒童的口語練習,提高聽話和說話的能力,學會普通話并不斷提高其規范程度,借助說話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讀寫能力的提高。
怎樣達到這一目標呢?這就要創設說的條件,激勵表達的欲望。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老師應當在課堂中、在一切教學活動和學校活動中,主動、盡力為學生創設多種說話的條件,激發他們想說、敢說、有話可說、有機會可講。注意讓學生學得有趣、有效。
一、有趣的對話訓練
對話是指在學習語言中兩個或更多人之間的談話。它是社會交際最基本的語言形式,是口語訓練的基礎。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識地與學生進行對話,其內容讓學生說說家里有幾口人?都是誰?他們在哪里工作?讓他們說說最喜歡玩什么游戲?講給老師和同學聽。這種對話方式親切自然、不但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口語得到訓練。學生間交談主要利用課前、課后三分鐘。開始同桌之間互相自我介紹,說說知心話。如共同喜歡的電視節目。學生與家長朝夕相處,讓學生同意給爸爸、媽媽講講自己的學習情況,最使學生感興趣的是創設情境想象對話。如再看圖說話中《下雨了》,首先讓學生充分的觀察圖的內容,分析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人物、在干什么,情節讓學生展開想象,然后用語言說出來。
二、發揮性口語訓練
閱讀課是學生口語訓練得天獨厚的天地,課堂教學中的口語訓練有復述、概括、議論等。但我認為回答有發揮性的問題是最好的一種訓練形式。因為好的提問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有容量,能開闊學生的思路,給學生以充分發揮見解的天地、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里馳騁,多角度、多渠道去回答,而且要面向全體學生。如我在講《風姑娘送信》這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舉例說說秋天都有哪些特征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樹葉黃了、天氣涼了、還有的說小燕子飛到南方去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滿足其要說的欲望。
三、誘導入境,激發情感,讓學生言之有情
要讓學生在說話中做到言之有情,必須正確的誘導,使學生身臨其境,做出合理想象,說出有感情的語句來。
如:看圖說話《小兔打水》通過啟發誘導學生圍繞下列問題仔細看圖:
(1)圖上畫的是什么時間?周圍的環境如何?
(2)誰要干什么?
(3)發生了什么事?
(4)結果怎么樣?
(5)你得到了什么教育?應該向誰學習?
學生被圖吸引住了,搶著要說。
早晨,兔姐姐和兔妹妹要做飯,于是就拿著桶到河邊去打水。可是,剛要打水,水桶不小心掉到了小河里去了,他們倆非常著急,正在這時,洗澡的象伯伯說:“孩子,不要著急,我幫你們”。象伯伯用鼻子把水桶從河溝上來,把長鼻子插到河水中深吸一口氣,把水噴到桶里,兔姐姐和兔妹妹高興得跳起來,連聲向象伯伯道謝,高興地抬起水桶回家了,象伯伯可真是個熱心幫助別人的好人啊!我們應該向好心的象伯伯學習。學生充分地表達出對象伯伯的敬佩之情。
以上口語訓練的實踐使我們感到,要提高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只有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形式,通過眼看、耳聽、心想,口說產生綜合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使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得到落實。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東方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