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課程的理念:“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只有按照師生互動的思路去組織教學,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課程教學的本質,使新課程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
一、重視師生交往,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現的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交往師生關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源泉。
當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仍然存在嚴重的教師中心主義,嚴重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由此導致學生不喜歡思想品德課,甚至使師生關系處于沖突和對立之中。因而,在思想品德的課程改革中,改革師生關系是焦點。通過交往,重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民主、尊重、友善、寬容和關愛,同時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和感化,形成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
二、改變教學模式,引導、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思想品德課要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來壓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探索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淡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權威身份,通過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激勵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思想品德課的整個教學過程。
三、改變學習方式,實現教學的多向“互動”
新的課程理念呼喚學科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思想品德課教學也是如此,改變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不可否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許多教師已深深意識到:“任何知識都不是靠外在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師生在各種互動式過程中,激發學生自身的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從而產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已經開始注意到師生互動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但對生生互動還是關注不夠,而后者則是學生參與教學、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的關鍵。
總而言之,課改的核心是課程實施,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在課程的實施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與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間的互動教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加強學習,深刻領會課改的精神實質,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努力實踐,積極探索,力求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能滿足課程的要求。
作者單位:饒陽縣里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