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營造語言表達空間、營造動手操作空間、營造動腦思維空間,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營造語言表達空間、營造動手操作空間、營造動腦思維空間,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動手操作,使學生從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方法與過程中,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思維是問題的開始,發展是人的基本特征。經常創設有思維性的問題,使學生養成動腦思維的習慣,以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營造 空間 自主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積極“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在課改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積極營造語言表達空間、營造動手操作空間、營造動腦思維空間,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一、營造語言表達的空間
數學作為一種科學的語言,它是社會進行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項工具。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方面。教學中,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給學生動口表述的機會,是增強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有效途徑。
1.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
羅素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課堂上,師生情感融洽,教學氛圍自然、寬松、和諧,能積極促進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教師用和諧的語言、以平等慈愛之心對待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如:“請你說一說”“誰還能來幫他補充完整”“說得真好”等,把學生發展的需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著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在民主、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2.創設語言表達的時機
語言是通過交流來學習的。通過交流,它可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提高自主參與的意識。如:學習《小數的性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先讓一個學生任意說出一個自然數,在它的末尾添上一個或幾個零,問:“自然數的大小變了嗎?”接著,再讓一個學生任意說出一個小數,也在它的末尾添上一個或幾個零,問:“小數的大小變了嗎?”學生迷惑了,教師抓住這個時機,讓學生進行猜想,繼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發表意見:“在自然數的末尾添上一個零,這個數就擴大10倍”“在小數的末尾添上一個零,這個小數大小的不變”。……這樣,不但巧妙地導入新課,創設了學生語言表達的機會,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動口表述,交流、補充,還總結出了《小數的性質》。積極創設語言表述的環境,促進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
二、營造動手操作的空間
課改實踐表明:只會動腦不會動手的人,很難在學習上有所創造發明。動手操作,使學生從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方法與過程,而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課堂上,教師積極安排一些畫、擺、拼和做的活動,給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空間,促進學生開動腦筋、動手操作,激發自主探索知識的興趣。
1.創設動手操作的時機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動手操作。課堂上,盡可能創設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操作、實驗的活動中自主地探究知識的內在聯系。如:計算32+21=( )時,(1)可以讓學生用小棒來計算:30+20=50 2+1=3 50+3=53;(2)也可以讓學生撥動算珠來計算:32+20=52 52+1=53;(3)還可以讓學生列豎式來計算等等。多種方法的思考,既創設了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了解知識的形成,又開拓了學生的思路,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2.創設探究性的操作內容
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學中,教師積極提供豐富的、典型的和較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發現、認識、辨析、理解、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如:“把12個蘋果平均分在幾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的個數一樣多,需要幾個盤子?”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動腦思考,由學生自由選擇盤子的個數,自由討論、交流,結果,大部分學生找出了5種的分法,即:每個盤子放1個、2個、3個、4個和6個,一個學生還舉手說,只需要一個盤子就夠了,就是二月個盤子放12個。“這種方法行嗎?”教師又組織學生進行比較、辨析,使學生分清了哪幾種方法是正確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有了一個探究學習的過程,體現了動手操作的價值。
三、營造動腦思維的空間
“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這是課程改革工作交給我們的重要任務。思維是問題的開始,發展是人的基本特征。經常創設有思維性的問題,使學生養成動腦思維的習慣,以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能力的發展。
1.讓學生自主探索問題
創新的教育價值觀認為,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學生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能力和激發興趣,從而尋找和發現新的問題。如:學習《圓錐體體積》這一內容時,教師讓每個學習小組拿出課前準備了的幾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等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容器、沙子等操作材料,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操作實驗,當學生分辨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本質聯系后,教師又組織學生進行猜測、想象:“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如果把圓錐體的高擴大3倍,那么它的體積與圓柱體的體積相等”“一塊高3厘米的圓柱形鐵塊,可以熔鑄成一個高9厘米的等底圓錐體”……學生們暢所欲言,在自主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路展開了,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
2.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思維,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如:“甲段繩子長24厘米,乙段繩子長16厘米,兩段繩子平均長多少厘米?”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繩子在學習小組上進行操作、討論。當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合作交流得出了:(1)將兩段繩子連接起來對折:(24+16)÷2=20(厘米);(2)每段繩子各取一半,再合起來:24÷2+16÷2=20(厘米);“還可以怎么求呢?”教師又組織學生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并進行認真的分析,對兩段繩長進行比較,特別是對兩段繩子的相差的一部分進行分析,尋找其特點,結果得出了:(3)(24-16)÷2+16=20(厘米);(4)24-(24-16)÷2=20(厘米)。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分析問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積極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發掘每個學生的個體潛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展示自我,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