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根據課堂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這對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好數學有很大的作用。新課改下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問題上進行重要探究。
一、數學問題選擇的策略
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向學生提供一個好問題。一個“好問題”應當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好問題”必須具有可接受性、障礙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問題要容易為學生所理解,要能容易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障礙性則是要求問題要符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原理,也就是問題的解決辦法不是顯而易見的,是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供使用的,但又確實與已學內容有一定聯系的問題;探究性是指學生能進行探究,而探究的過程又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如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價值、思維的價值或是人文的價值等。第二,從教師角度來看,“好問題”應當有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教師對所選問題在嘗試引導環節中要能對學生的活動圍繞著教學中心加以適當的控制與誘導。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任務繁重,如果要將問題解決教學應用于日常教學,那么大綱、教材的教學任務根本完不成,因此很多教師對“問題解決教學”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第三,從數學內部來看,問題要具有可生性、開放性。可生性是指所選取的問題要有新問題或新知識的生長點,能夠在部分更改條件下能產生新的問題,或是問題能夠遷移、變形,或變換思維角度有不同的解法。
選擇了一個好問題,教師必須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教材,對教學內容做到舍取有度,創設一定情境導入。教師在創設情境導入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原則:
針對性:具有針對性的導入,才能滿足學生的聽課需要;
啟發性:具有啟發性的導入,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穎性:具有新穎性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指向;
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互動性:具有互動性的導入,才有學生的一直參與,而不是等待問題的出現;
簡潔性:具有簡潔性的導入,能夠節約學生的聽課時間。
只有將課本研究活了,在教學設計中才能有一個好的導入,這樣問題解決教學中呈現出來的問題才會有分量、有質量。
二、關于問題解決教學的策略
“問題解決教學”是以數學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等形式,對數學問題進行求解、發展與延伸、遷移與變形等環節,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獲取新知、應用新知的能力、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的能力。
1.“問題解決”是數學教育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好”的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在每節課中,問題要努力做到:①包含明顯的數學概念或技巧;②能推廣或擴充到數學各單元知識和各種情形;③有著多種解決方法。
2.怎樣進行問題解決教學?①給學生提供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和生動活潑的環境;②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引起學生對結論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將學生置于一種主動參與的位置;③大膽鼓勵學生運用直覺去尋求解題策略,必要時給一些提示;④討論各種成功的解決,歸納出問題解決的核心。如果可能的話和以前的問題聯系起來,對問題進行推廣,概括出一般原理。
3.“問題解決”的心理機制。在從已知狀態到目標狀態的問題過程中,要進行一系列心理操作,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地解決:①領會與同化。學生要用自己的語言轉換命題,并整體地將問題吸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②尋求策略與驗證。思維有躍向結論的傾向,分析解題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尋求策略技能的提高,各種解題策略的比較與驗證更可以增強學生的創造性與批判精神。
4.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策略的產生和執行,首先取決于概念是否清楚。理解是第一位的,沒有理解的訓練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當然對概念的理解也是動態的,當學生對二次函數的定義、性質、圖像、最值有了初步正確的理解以后,在具體的應用中,不但鞏固了原有的理解,并且還會達到新的高度、深度的理解。
5.能否在數學知識的應用中,迸發出燦爛的思維火花,學生的智力基礎,認知方式是及其重要的,原有數學知識基礎也很重要。但是教學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精選“好”問題,鋪設合適的坡度,營造良好的氛圍。這需要教師的精心的教學設計,在“好的”問題合適的坡度和良好的氛圍創設過程中,把握“量”的度、“強”“難”的度。
6.理解和技能如何進行定量把握:要考察學生的智力基礎,能力基礎和認知方式等。依據學生的基礎和認知特點,對中學的階段的數學知識點作一一定量分析,是完全可行的。同時對學生理解和技能的要求也有一個梯度,不能不同的學生,卻要達到同一的標準。
7.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的智力和認知特點等構成了學生的數學素質。把數學的概念教學、問題解決教學的立足點放在提高學生素質上,這是今天數學教學的方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干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