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早已經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教學理念,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在教學中注入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讓教學無限延伸、拓展,讓學生在靈動的教學中擴充自己的眼界,讓他們的思維縱橫馳騁、自由翱翔!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拓展”無處不在,以下是我的一些實踐——
一、課前的“拓展”
如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這一課時,由于學生對徐悲鴻這個人所處的時代以及他一生的成就等都知之甚少,于是在教學前,我把全班學生帶進了圖書室、閱覽室、電腦房,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查閱各種相關資料,做好記錄。通過這一課前的查閱活動,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都已經能較好地理解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以及他勤奮努力、為國爭光的品質。
二、課中的“拓展”
課中的拓展指的是在課堂中引進相關的音像資料,適當地結合課文補充一些文字資料等,拓寬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更豐富。
比如在教學《天安門廣場》這一課時,每講到天安門廣場的一處景點,我就播放天安門廣場的音像資料,讓學生邊從課文的介紹中了解天安門廣場,邊從圖像中直接欣賞到天安門廣場的雄偉壯觀。優美的畫面、直觀的形象吸引了每一位學生,他們聚精會神地觀賞著天安門、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國家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等著名景點,個個面露神往之情。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那一刻,學生們都神色莊重,而看到各民族的人們在天安門廣場翩翩起舞、縱情歌唱的情景,學生們的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在這樣的感染下,學生朗讀課文更動情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三、課后的“拓展”
下課,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而是表示另一種學習的開始,課后適當地進行拓展延伸,或推薦課外讀物,或指導課外活動,或開展各種形式的練筆,這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學習《普羅米修斯盜火》之后,學生們深為普羅米修斯不畏強暴、富有同情心、勇敢機智的品質所折服,我推薦他們去讀《古希臘神話和英雄傳說》一書,讀后讓學生每人講述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古希臘英雄的故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拓展”的確是必要的,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開發、擴充語文教學資源的意識,讓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讓語文教學更生動些,更多樣些,也更有效些。
作者單位:河北省定州市堯方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