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不是一個機械說教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的開放過程。因為每個學生自己的生活閱歷、知識、背景等不同,對學習活動的認識也就不同。面對課堂教學的“意外”,教師要因勢利導,巧妙變成我們的課堂教學資源,進而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捕捉 數學課堂 意外資源 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不是單純的教師說教,而是一個不斷生成和演繹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教師經常會在課堂中發生一些“意外”。“意外”是指課堂教學中沒有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景。這些“意外”有的是因為學生的生活背景與文本時代背景的距離產生的錯誤資源;有的是因為學生個體知識、情感差異形成的疑惑需求;有的是因為學生反應多元所引發的思維火花;有的是因為外界因素所造成的突發干擾。我們不能排斥這些“意外”,而應該正視、思考、捕捉、寬容這些“意外”,對這些“意外”進行巧妙引導,讓這些“意外”轉化成寶貴的教學資源,進而衍生出課堂教學的精彩。
一、巧視“獨特”,營造課堂亮點
數學課堂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來進行教學,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教學時可以結合這些意外的通道,來巧視學生的“獨特”、關注學生的“錯誤”、巧化學生的“疑點”、捕捉學生的“偶發性”,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從而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可能會涌現出許多新的想法,出現許多新的問題,暴露許多新的思維。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這些“獨特”現象,如能巧妙地處理,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教學練習課上,我讓學生練習這樣一道題,用簡便方法計算426-99。學生基本上都用剛學過的簡便方法:計算426-99=426-100+1=327。但也有學生這樣算:426-99=100+326-99=327,同學們都說他錯了。我仔細觀察了他的算式,發現了他的算法中有可貴的“亮”點。于是我問他:“你為什么要把426分成100加326呢?”他回答:“100減99等于1,1再加326等327,就不用考慮是否加1還是減1了。”多好的回答啊!我帶頭為他的精彩而鼓掌,其他同學也跟著鼓起掌來。同時,同學們指出了他計算過程中寫法的不妥之處,并重新進行板書426-99=100-99+326=327,或是426-99=326+(100-99)=327。最后推廣到只要是減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數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再如課例:有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師:“73-9=?”
生:(充滿自信)“73-9=76”師:“你是怎樣想的?”生:“因為個位3-9不夠減,所以用9-3=6,再與十位上的7合起來就是76。”有些學生馬上反對。師:“是嗎,那該怎么減呢?你們能幫他想想辦法嗎?”
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結果有一個同學迫不及待地說:“我想用9-3=6可以,因為3比9少6,所以再從70里去掉6就可以了。”多么獨特的方法!拍手稱快的同時,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們的思維方式與大人的思維習慣是不同的,而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更習慣于用比較的方法去想。
上述案例中,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還是教學的資源,是課堂活動的共同創作者。學生在課堂上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水平、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想法,都得以真實地展現。動態的課堂面對無數的不確定,這些不確定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捕捉“錯誤”,營造課堂亮點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愿意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出現的“錯誤”心有不悅,嚴厲批評。其實,一些課堂中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動態生成”的資源,如果教師細心體會,藝術地處理,就能挖掘“錯誤”的潛在資源。因此,教師要確立“學生的錯誤是一種動態資源”的觀念,讓課堂因“錯誤”而生成,使之成為鮮活的教育教學資源。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在看圖簡單認識幾分之一后,教師發給了每位學生一張長方形紙,要求學生折出這張紙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顏色。然后請了幾位同學們把自己的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當教師指到其中的一幅作品時,傳來了“不是”的叫喊聲。(這位學生折的是四分之一)“那怎樣在四分之一的基礎上修改一下得出這張紙的二分之一呢?”
學生看著黑板上表示的長方形紙進行思索。一位學生高興地說:“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從四份里面涂兩份,就能表示這張紙的二分之一。”老師用肯定的語氣說,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都表示這張紙的一半。另一位學生急促地說:“老師,我也得到了一個分數,它的大小也與一樣大。”教師用贊賞的語氣說:“啊!你的腦子真靈活!”教室里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六分之三、八分之四、十分之五……一個個分數不斷報出來。“老師,我們找到規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這樣的分數都和二分之一一樣大”。
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理念下,要讓學生明白“出錯”并不可怕,而是一種正常現象。教師要涉及一些環節讓學生暴露知識的“盲點”通過師生集體查錯、思錯、糾錯活動,讓學生“根除”錯誤,獲得新的啟迪。
三、巧化“疑點”,營造課堂亮點
“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可見學生質疑,教師解疑,是課堂生成的主要因素。以質疑問難策略引發認知沖突,適度點撥,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發揮,而且過程本身生成新的因素,由解疑提升到學法指導,可謂“一石數鳥”。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疑問,突破原來設計的過程的限制,使之成為亮麗的教育教學資源。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比的意義》時,有個學生提問:“一場足球比賽1∶0是不是比?”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教師沒有直接回答而又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你們認為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結果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一場足球比賽1∶0是比,一種認為足球比賽1∶0不是比。看到這兩種情況,教師因勢利導,把認為1∶0是比的為甲方,認為不是比的為乙方。進行辯論比賽。
甲方:我們認為1∶0符合比的讀寫法。所以它是比。
乙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義是什么呢?
甲方:比的意義是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乙方:一場足球比賽的結果是1∶0這兩個數是不是相除關系。
甲方:不是相除關系。
乙方:那是兩隊的比分,是兩個隊的進球數。
甲方:(點點頭)對。
乙方:再說兩個數相除關系,除數不能為0,也就是比的后項不能為0,所以,一場足球比賽1∶0不是比。甲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學報以熱烈掌聲。
這節課,因學生的一個問題而放棄了原先預設的教案,創造生成一節成功的課,滿足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數學教學資源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強烈的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中出現的偶發教學資源,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案,巧妙地進行引導,才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產生了許多有創意的方法。善于發現身邊的各種意外教學資源,善于抓住每一個教學的契機,善于積累更多的數學信息,并加以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王鑒,張曉潔.預設性教學與生成性教學.小學教學參考.2009.(17).
[2]吳志健,儲建良,預設錯誤生成精彩——數學課堂生成性教學的策略之一.貴州教育.2008.(02).
[3]譚瑛.生成性教學談.內蒙古教育.2008.(21).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舜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