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知識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更是創造與開發的過程,但在傳統教學中是以教為中心,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活動,教反而成為限制學的“力量”,不利于學生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應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自主性學習,也叫主體性學習,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自練、自得自悟、互動交流,自評自糾、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掌握方法。其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和情趣,樹立積極主動,獨立思考,銳意進取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自我調適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政治學科的特點就是理論性較強,學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對于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在校學習課本知識,學生掌握知識途徑單一,因此,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在學校的宣傳窗每天更換全國和地方的報紙,引導學生訂閱時政報紙或雜志,既加強了學校的思想文化建設,也讓學生能養成每天閱讀新聞、“關注生活,培養興趣”的習慣。二是課堂上每節課預留幾分鐘時間,由班級里的小組代表進行時事新聞播報,(包括國內、國際的重大時事),娛樂新聞播報(包括生活、體育方面的最新消息)。同時在播報過程中加入新聞解釋、新聞點評等活動,尤其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如房價問題,環境問題,通貨膨脹問題,學生的反應極其強烈。通過播報,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三是每年“兩會”召開期間與上課的進度恰好吻合,在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針對學生提出“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我們有關系嗎?”“我們能當人大代表嗎?”“當選人大代表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等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人大會、人大代表的相關知識,并在課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采訪調查選民、人民代表和地方人大機關,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我是人民代表”,可以起到哪些作用?自主性越強,實現學習目標的內動力就越大,自主性越大,完成學習任務的興趣就越濃。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時,教師只能幫助分析,查找其原因,鼓勵自主,允許差異,教師關鍵是引導,鼓勵,不斷強化,而不是放任自流。教師應減少結論,重視過程;減少批評,增加鼓勵。使學習成為在老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應該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自主性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21世紀是知識爆炸、充滿競爭、富有創造性的時代,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新,對于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