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是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但同時也是語文教學中最難的部分。因此,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確實是當務之急。
一、激發(fā)習作的興趣
信心是最大的動力。誘發(fā)寫作動機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獲得榮譽的喜悅”。因此,教師應該把贊揚當作是培養(yǎng)學生習作興趣的催化劑。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對相對較好的,便可以對他們加以贊賞,并介紹給同學,而對于相對差一些的文章,只要能把字規(guī)范地寫在方格里,就予以肯定,加以鼓勵,這樣就培養(yǎng)了他們的習作信心。
二、培養(yǎng)觀察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習作教學要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養(yǎng)成勤于觀察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可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尤為重要。首先,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在生活中做一個善于觀察的“有心人”。其次,要引導學生鍛煉觀察的敏感性。
三、注意材料的積累
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只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習作如“蜜蜂采蜜”一樣,應掌握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個用于自己的材料庫。采集途徑有以下幾點:
1.從生活中采集材料。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
2.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
3.從閱讀中積累材料。閱讀包括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兩種。課內(nèi)閱讀是通過教材的閱讀學習積累一些優(yōu)秀的詞文段落以及寫作技巧和方法等,而課外閱讀則是向報紙、雜志等多種媒體采集素材。
四、勤于動筆
積累材料的目的在于運用。學生寫好習作,必須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勤于動筆才能形成能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勤奮的結果,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勤于動筆,并非隨心所欲,雜亂無章,而應該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形成科學的訓練方式。
五、做生活的有心人
人生的感悟往往來自于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作文言之無物,內(nèi)容空洞,沒有時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體——學生,遠離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學生遠離生活,是因為沒有生活,或者說是沒有機會呼吸社會人生的新鮮空氣。假如學生寫作時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某一環(huán)境某一氛圍中可以利用的一切,加上平時的留意,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將這一切“召喚”到自己的筆下,用一根思想紅線串起生活中那些散亂的珍珠。這樣,學生的文字就能增添幾分明快,幾分意味。因此,寫作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應當使學生明白:寫作絕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技術訓練,而應是現(xiàn)代社會人所應當必備的一種生活能力,所以它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而必須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為交際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
作者單位:饒陽縣饒陽鎮(zhèn)白池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