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遜指出:對于學齡期的孩子,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是其成長中必經的發展矛盾。當孩子順利發展時,他將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否則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而且會使以后的成人生活同樣充滿彷徨迷失,缺乏目標。學習歷程正是體現并推動這一矛盾的主要過程??墒牵幸恍┖⒆诱媾R著學習的困境,他們無法在學習中體會成功與喜悅,無法在學習中感受到燦爛的進步。他們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這些孩子的心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智商正常,智力無任何障礙,但對學習缺乏責任感,沒有認可學習是自己成長的必需,學習是重要的,缺乏進取心。對自身的學習能力表示懷疑,懼怕學習。
第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無法將“學”與“玩”合理分配。
第三,個性特點上任性、依賴。一方面拒絕家長的干涉,家長的建議很難聽得進去;另一方面又依賴家長的“腦子”,以此來完成作業任務。
從家庭教育方面來講,由于家庭情況的不同,對孩子教育的松緊不一,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造成第一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另一方面是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而對孩子的學習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忽略了對孩子心理上的正確引導。對于第二種現象,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學習不夠關心,對孩子存在的現象沒及時予以幫助,幫助他們安排好“學”與“玩”的時間,讓孩子感性上認識“學”與“玩”是矛盾統一的:“學”得快,則額外時間多,“玩”得也痛快;“學”得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還要從睡覺吃飯中扣時間補償;另一方面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總是額外地布置過多的作業,希望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學習成績,但孩子卻向反方向走了。
因此,我們不難看到所謂的“學習負擔”造成小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并非學習內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環境使得孩子失去學習動機,喪失了主動進取的能力,也就必然覺得學習枯燥乏味。所以,家庭教育必須重視對少年兒童個性的培養,注意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
在對兒童實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校教育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卻起著關鍵作用,由于這種關系,二者必須有機結合達到和諧統一。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教師要經常與家長聯系,反映學生在校的情況,了解在家表現,針對情況采取措施。作為家長更應該主動到校了解學生在校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限事態于萌芽狀態,切實擔起家長的職責??梢徊糠旨议L往往是臨渴才掘井,發現自己孩子落后很多了才來關心,表現為被動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長。讓我們為共同的目標一道擔負起對孩子的教育吧!
作者單位:饒陽縣大官亭鎮孟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