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使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教材、學制安排等都適應企業和社會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是中等職業學校的重大研究課題。我校結合實際情況在全校范圍內推行了課程改革,學校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實實在在的就業教育”,著重解決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內容與生產實際相脫離、與學生自身發展相脫離的矛盾,突出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積極探索和實施“課堂車間化,車間課堂化”實訓教學模式,實現了實訓教學的五大轉變,基本做法是:
一、管理機制上,實行專業綜合化動態教學管理
按照學生自愿選擇原則,打破按專業分班的傳統,根據學生自報專業情況按基礎課成績平均分班,這樣每個班級中有不同的專業,基礎課在本班上課,專業課實行走讀教學,在規定時間到規定教室合班上課。專業變動每學期調整一次,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為促進課程結構優化,發揮課程管理的制約和激勵機制,并建立了系列保障措施。第一學年,學校按大類設置專業,如機電類、財經類,專業課程以基礎課為主,促使學生重視基礎專業理論、技能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學校內的實習設備并能簡單使用,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二學年起,根據學生意愿分對口高職升學班和技能班,技能班按專業細分類,如機電專類業分為機械加工、焊接技術、電氣應用、電子電器、維修電工等,專業技能教學中,推出了“興趣課堂超市”,成立了多個興趣小組。每個興趣小組在固定的實訓教室里上課,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小組,促進學生個性多元化的發展。第三學年到企業頂崗實習,與企業接軌,使學生零距離就業。學生畢業時,可以參加兩種以上職業資格等級考核,2009年我校所有畢業生全部雙證畢業,有35%的學生參加了兩種以上職業資格等級考核。
二、教學內容上,合理設置課程,降低難度,突出“適用性”和“針對性”
學校從“低起點、小步子、勤練習、多直觀”四個方面入手,降低目標難度,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獲得發展。一方面,學校結合社會用人單位和學生的需要,圍繞完成崗位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學習能力及實踐工作能力要求,加大實訓課程設置,使實訓課與理論課的課時比例達到7∶3,增加能夠提高學生素質的課程(如書法、普通話等)。大膽降低教材難度,做到深入淺出,教為所用,學以致用。另一方面根據專業需要、學生的知識現狀、學校的實習設備,組織教師編寫了以實用為主的教學講義。如給機械加工專業初學者編發的校本教材,就像電器的使用說明書一樣,直觀、形象。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編寫了具有職教特色的校本教材20多本,有多名教師參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主持的中職教材編寫工作。
三、教學過程上,向“先會后懂”轉變,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
實際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四步教學法”組織教學,先鼓勵學生大膽去操作。
1.明確任務,制訂計劃。教師給出任務目標,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資料收集并分析生產工藝、操作規范、產品質量標準、生產流程中易出現的故障等問題,然后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制訂出學習計劃。
2.自主探索,獨立操作。職業學校的大多數學生對書本知識是不感興趣的,當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困難后才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此階段,要求學生在明確任務的基礎上開拳就打,讓學生在獨自訓練中形成感性認識,激發自主學習。
3.分析討論,糾錯答疑。在學生自主實訓基礎上,體驗任務目標的差異,認識到已有知識的不足,教師現場指導與解答疑難,糾正學生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示范、點撥操作中的要點,指明造成缺陷的原因。
4.完成項目,驗收評估。要求學生按照操作規范,獨立完成項目任務。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訓體驗,總結出知識點和技能訓練體會,完成實訓報告。教師根據學生在各項目內容中的綜合表現及工作業績給出綜合評價。
四、教學情景上,創造條件,把教學放在現場,把企業引進校園
學校首先投入資金購進設備,建立實訓中心,為學生的初步實訓創造條件。其次通過引進傳授、外出學習等手段培訓老師,更新觀念,為課程改革提供保障。最后引企入校,創造生產實習條件。我們先后與省內外十多家企業合作,由學校投資主要設備,由企業出技術質量把關,提供原材料,產品歸企業,前提是保障學生操作加工。把企業引進課堂,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企業文化,更為直接地訓練技能,使學生提前與企業接軌。另外,加大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確保“課堂車間化,車間課堂化”的新格局。
五、教學評價上,向綜合能力評價轉變
在評價機制方面,本著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規范和職業能力為出發點,以崗位能力為檢驗標準,以技能考核為核心,融技術、文化、職業道德為一體的能力評價方式,組織技能鑒定小組,采用技能展示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使用A、B、C三種難度不同的試卷,分層次進行評價。學生畢業時,可以參加兩種以上職業資格等級考核。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工貿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