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反思性學習有以下三方面的操作策略。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學生自己反省和總結,一是積累為以后類似的場合能用的經驗;二是吸取教訓,避免再犯。一般可以通過自我提問、自我總結、自我記錄等來實現。
1.自我提問。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是培養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學習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習主體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可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鑒別能力。讓學生對自己探索學習的過程反省:我是怎樣學習的?有哪些收獲和體會?還有什么疑惑?學習的程度如何?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這是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饋,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形成認知結構,總結學習方法,有利于學會學習,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培養對學習的責任感,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
2.自我總結。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自我總結的方法適用于學習過程后。如果說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為基點,那么課后的反思就是以“思想方法”為核心,從而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活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鞏固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當解決問題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方法、思維策略等方面進行總結,以尋求思維的規律。
3.自我記錄。為了使學生的自我反思內容能保存下來,經常進行回顧、借鑒,可以引導學生把自我反思到的內容,通過數學日記形式記錄下來。有利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學生自己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數學反思日記的內容主要有:數學學習過程、收獲、體驗、困難、提出的問題等。讓學生把學習中的體會寫下來,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思維發展的軌跡和內心活動的狀態,不僅可以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評價學生的思維方式。
二、同伴的反饋信息影響反思性學習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究性,決定了學生思考過程中的不完善、不完整。因此,在交流中讓學生能有條理地、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闡述自己的觀點,能不斷完善學生的數學思考,提升他們的數學反思能力。 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學生吸收來自同伴的反饋信息是直接的、有效的。學生依據同伴的反饋信息,進行自我調節,可以取長補短,不斷思考。會有效促進反思的效果。
三、教師教學影響反思性學習
1.創設反饋的條件與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學生反饋的條件與機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的、民主的反饋環境,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評價他人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也可以為他人暢所欲言地評價。在此基礎上,逐步地引導學生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外部反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內部反饋,并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反思習慣。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符號、圖形、語言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逐步做到有條理性、邏輯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數學思考能力,改進自己的學習。
2.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領悟。學生數學思考的形成,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但是更多的是要靠學生自身在反思過程中領悟,這一過程是沒有人能夠代替的,它是學生形成數學思考的靈魂。在實踐操作中,一些教師關注過程性的知識,強調體驗、經歷、探究,卻往往忽略了反思。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反思是重要的一個教學策略,教師應盡可能地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并幫助學生通過比較去發展自己的認識。將反思活動引入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徑。反思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將有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及在認知活動中采用的探究方法進行反思,對探究方法進行提煉和外化。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楊店子鎮車轅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