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教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活動,而是一項復雜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的綜合工程。創新是教育學的靈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數學教學蘊含著豐富的創新教育素材,數學教師要根據數學的規律和特點,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原則、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本文就創造性思維及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創造性思維及其特征
創造性思維是指個人在頭腦中發現事物之間的新關系、新聯系或新答案,用以組織某種活動或解決某種問題的思維過程。它包括發現新事物、提示新規律、建立新理論、創造新方法、獲得新成果、解決新問題等思維過程,盡管這種思維結果通常并不是首次發現或超越常規的思考。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獨特性、新穎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征,思考問題的突破常規、新穎獨特和靈活變通是創造性思維的具體表現,這種思維能力是正常人經過培養可以具備的。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建創造性思維環境
首先教師必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學生。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地教學模式。因為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其次,學生在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讓有的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都是應細心把握,責任確定到每個學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潛能,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前提,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指導觀察、發現問題
觀察力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和鼓勵學生伸展智慧的觸角去觀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創新,做開拓創新的優秀人才。首先,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教師教學要溫故知新,巧妙設疑,指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還要善于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波瀾。教師要提倡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異想天開”和“縱橫馳騁”,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造的獨創精神。想象力是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人類思維中無與倫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學不斷進入未知領域的原始動力,而觀察力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關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讓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驗發現與創造。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經驗、學習方法去探索與發現,從而獲得新知,這對學生來說是學生認識上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從對知識初步理解到融會貫通是一個漫長的心理歷程,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發揮聰明智慧,把各種知識構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過程。例如,指導學生在作業中要大膽的探索,通過作圖、列式、運算得到正確的結果。作業中多種思路(方法)解題特別能反映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引導想象,誘發創新
想象力是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是思維探索的翅膀,人類思維中無與倫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學不斷進入未知領域的原始動力,教師要提倡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異想天開”和“縱橫馳騁”,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造的獨創精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讓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驗發現與創造。教師在教學中,力求打破常規,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去思考問題,對疑難問題能提出較多的思路和見解。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數學想象一般有以下幾基本要素,選擇是解開人類思維創造之謎的第一把鑰匙。
創造性思維中的突破不僅僅是為了使現存的體系危機四伏,而是為了導致新的思想大廈拔地而起。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人的創造活動是受重新建構后的新思想體系指導。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和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驗、歸納和分析的過程中親自經歷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
總之,靈活多變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嶄新途徑。課堂教學是一個啟發、培養學生創造意識的重要場所,只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創造性思維的新視角,以新穎的方式去誘導、激發學生的興趣,就一定能使學生向往科學,追求真理,學生的創造意識也會隨著培養起來。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人才是中華民族振興的需要,讓我們共同從課堂做起。
作者單位:江蘇銅山縣馬坡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