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只有快樂地閱讀,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才能快樂地成長。”梅子涵教授曾說過。語文教師對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任重而道遠,一定要做好小學生經典閱讀的引路人。
1.師生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愛聽故事、喜歡有趣味是兒童的天性,放松心情是每個所追求的。在課外的伊始階段,老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一些作品進行共讀。如繪本《小豬變形記》《月亮的味道》《逃家小兔》《愛心樹》等,這些繪本可以通過投影來共讀。像《小豬唏哩呼嚕》《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笨狼的故事》等這些文學作品,可以通過大聲地讀給學生聽。這些經典作品不但畫面活潑美麗、人物形象憨鞠可愛、情節有趣吸引人,而且故事耐人尋味富有哲理。在師生的共讀中,老師一定要制造輕松的環境,語文老師不能帶有語文功利性,哪怕是思想教育也要做得不留痕跡。在這個階段目的只是讓學生愿意親近書本,讓學生在共讀的過程中感受課外閱讀的愉悅。
2.老師點撥,提升學生閱讀品質
在師生共讀的階段中老師讀過的書,學生肯定閱讀的欲望很高,漸漸地學生會不滿足于老師的大聲讀,他們會自主閱讀。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生活經驗、理解水平有限,加上對有些作品的時代背景的陌生,所以要他們讀懂一個故事、讀懂一本書,的確存在著難度,這就需要老師的點撥。
每天安排十幾分鐘的經典誦讀,讓學生大聲誦讀在作品找到的自己認為特別好的句段篇。在中午的午讀課時,讓學生自由閱讀自己喜歡的作品。可以在夜自習時安排半個小時為閱讀交流課。在閱讀交流課上進行閱讀點撥,這種點撥只是一種提綱挈領,一種閱讀理解的補充。例如:推薦學生讀葉圣陶的《稻草人》,在學生大概瀏覽了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或說說有什么不懂不會的地方。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和提出的問題,予以點撥:稻草人的善良,大家都會讀懂。“為什么稻草人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是生活在今天的孩子是無法理解的,“這稻草人可能是當時的誰?”這是學生不曾想,也不會想的,這就需要老師的點撥。
此環節老師的點撥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升了學生的閱讀品質。這點撥會使學生的閱讀眼前一亮,閱讀的成就感會倍增,閱讀的興趣會更濃。他們的心里也會因閱讀而滿足。此環節語文老師說不定會在不經意間收獲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3.方法指導,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是本課題的最終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教學的真諦。采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以一篇帶多篇。根據教材安排的訓練重點,教師教學一篇課文后,帶出類似的、相關的一些文章,讓學生自學運用。每周定期召開讀書會,進行做旁注、做摘記、寫讀后感言、作品再創作等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
當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時,閱讀會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4.成果展示,注重閱讀評價
新課標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可見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具有積累性、創造性。這積累、創造出來的成果向同學展示更有價值,更能激發閱讀興趣。這個階段以展出采蜜集(讀書摘記)、手抄報、寫讀后感言、作品再創作等成果為主。在成果展示時,注重閱讀評價。
莎士比亞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好比和一位高尚的人說話。”作為語文教師,有義務、有責任做學生閱讀的引路人,讓經典文學澤潤孩子的童年。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黃巖新東方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