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新課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學應該有什么改變呢?我以為從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及對學生以后發展的影響來看,應提倡寬松對待學生的作文。
一、學生的作文是什么
學生的作文是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達,是學生心靈的寫照。它是多彩的,是天真、曼妙、獨特的。但學生的作文僅僅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并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學生的作文盡管有時幼稚,不成熟,但卻是我們成年人無法企及的。我的一個同學寫到:月亮像我爸爸的大嘴。我們能說這個比喻不恰當嗎?彎彎的月牙兒多像咧開的大嘴呀!我給他的批語是: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真有創意!
言為心聲,學生的語言就要張揚出自己的個性,敢說敢寫。教師要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從他們的角度去分析,這樣才能破解學生心靈的密碼,真正走進他們的世界,學生才會和教師真誠地對話,而不是用教師給的固定形式去編故事,迎合教師。
二、把修改的權利還給學生
葉圣陶老先生說:“修改文章的權力首先應屬于作者本人。”教師不要老是板著面孔批改學生的作文。要注意傾聽他們的心聲。讓學生自己修改字、詞、句中的毛病,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把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修改清楚了,文章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上也就基本正確了。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作文教學的新理念。葉老先生還提醒我們:“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在學生完成作文訓練后,無論是大作或是小作,都要訓練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尊重學生的創作,保留學生自己的特色。
三、作文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批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
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閱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多一些欣賞和贊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贊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秘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讓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學,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鼓勵他們充分張揚個性,展現自我,用筆去描繪絢麗的生活!
作者單位:饒陽縣留楚鄉合我學校